[发明专利]一种提高自复位装配式双柱墩抗震性能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123603.0 | 申请日: | 2021-01-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002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 发明(设计)人: | 鄢波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1D19/00 | 分类号: | E01D19/00;E01D19/02 |
| 代理公司: | 广东有知猫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681 | 代理人: | 崔新芬 |
| 地址: | 43000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复位 装配式 双柱墩 抗震 性能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自复位装配式双柱墩抗震性能的方法,包括:设置了不同的阻尼参数和不同的粘滞阻尼器布置方案,通过对比不同工况下的滞回耗能、承载能力等数值情况,选取最优的阻尼参数和最佳的布置方案,用以提高自复位装配式双柱墩的抗震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自复位装配式双柱墩抗震性能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自复位装配式双柱墩的抗震性能不佳,还有待提高。本课题主要对自复位装配式双柱墩的抗震性能展开研究,探讨初始预应力等不同的影响因素对于自复位装配式双柱墩的抗震性能的影响;设置了不同的阻尼参数和不同的粘滞阻尼器布置方案,通过对比不同工况下的滞回耗能、承载能力等数值情况,选取最优的阻尼参数和最佳的布置方案,从而提高自复位装配式双柱墩的抗震性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自复位装配式双柱墩抗震性能的方法,其能有效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提高自复位装配式双柱墩抗震性能的方法,包括:
建立了设置人字形粘滞阻尼器的自复位装配式双柱墩,并以整体现浇双柱墩、设置耗能钢筋的自复位装配式双柱墩和未设置耗能构件的自复位装配式双柱墩为对比对象,通过对比这四种桥墩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曲线、残余位移、累积滞回耗能、承载能力、延性性能等数值情况,研究在低周往复荷载下设置粘滞阻尼器的自复位装配式双柱墩的抗震性能;
通过对比不同的预应力筋初始张拉力、不同的预应力筋配筋率、不同的恒载轴压比和不同的混凝土强度条件下,设置粘滞阻尼器的自复位装配式双柱墩的滞回性能、残余位移、承载能力、耗能能力、延性变形等数值情况,来分析不同的预应力筋初始张拉力、不同的预应力筋配筋率、不同的恒载轴压比和不同的混凝土强度对于设置粘滞阻尼器的自复位装配式双柱墩的抗震性能的影响;
设置了不同的阻尼参数和不同的粘滞阻尼器布置方案,通过对比不同工况下的滞回耗能、承载能力等数值情况,选取最优的阻尼参数和最佳的布置方案,用以提高自复位装配式双柱墩的抗震性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自复位装配式双柱墩抗震性能的方法,设置了不同的阻尼参数和不同的粘滞阻尼器布置方案,通过对比不同工况下的滞回耗能、承载能力等数值情况,选取最优的阻尼参数和最佳的布置方案,可以提高自复位装配式双柱墩的抗震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提高自复位装配式双柱墩抗震性能的方法,包括:
建立了设置人字形粘滞阻尼器的自复位装配式双柱墩,并以整体现浇双柱墩、设置耗能钢筋的自复位装配式双柱墩和未设置耗能构件的自复位装配式双柱墩为对比对象,通过对比这四种桥墩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曲线、残余位移、累积滞回耗能、承载能力、延性性能等数值情况,研究在低周往复荷载下设置粘滞阻尼器的自复位装配式双柱墩的抗震性能;
通过对比不同的预应力筋初始张拉力、不同的预应力筋配筋率、不同的恒载轴压比和不同的混凝土强度条件下,设置粘滞阻尼器的自复位装配式双柱墩的滞回性能、残余位移、承载能力、耗能能力、延性变形等数值情况,来分析不同的预应力筋初始张拉力、不同的预应力筋配筋率、不同的恒载轴压比和不同的混凝土强度对于设置粘滞阻尼器的自复位装配式双柱墩的抗震性能的影响;
设置了不同的阻尼参数和不同的粘滞阻尼器布置方案,通过对比不同工况下的滞回耗能、承载能力等数值情况,选取最优的阻尼参数和最佳的布置方案,用以提高自复位装配式双柱墩的抗震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科技大学,未经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236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