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自编码器的多模态自适应融合深度聚类模型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96080.5 | 申请日: | 2021-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840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朱信忠;徐慧英;董仕豪;郭西风;王霞;靳林通;赵建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9/62 | 分类号: | G06K9/62;G06N3/04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赵芳 |
地址: | 321004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编码器 多模态 自适应 融合 深度 模型 方法 | ||
1.基于自编码器的多模态自适应融合深度聚类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编码器、多模态自适应融合层、解码器、深度嵌入式聚类层;所述编码器包括自编码器、卷积自编码器、卷积变分自编码器;
编码器,用于使数据集X分别通过自编码器、卷积自编码器、卷积变分自编码器三种非线性映射h(X;θm),分别得到自编码器、卷积自编码器、卷积变分自编码器的潜在特征Zm;
多模态自适应融合层,与所述编码器连接,用于将自编码器、卷积自编码器、卷积变分自编码器分别得到的潜在特征Zm通过自适应空间特征融合方式融合到公共子空间中,得到融合特征Z;
解码器,与所述多模态自适应融合层连接,用于使用与编码器对称的结构对融合后的特征Z进行解码,得到解码后的重构数据集
深度嵌入式聚类层,与所述多模态自适应融合层连接,用于对融合特征Z进行聚类,通过对比聚类结果与真实标签得到最终准确率ACC。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自编码器的多模态自适应融合深度聚类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器中分别得到自编码器、卷积自编码器、卷积变分自编码器的潜在特征Zm,表示为:
Zm=h(X;θm)
其中,θm表示编码器模型参数;m表示编码器序列,取值范围为{1,2,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自编码器的多模态自适应融合深度聚类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模态自适应融合层中得到的融合特征Z,表示为:
Z=ω1·Z1+ω2·Z2+ω3·Z3
其中,ωm表示第m个模态的特征的重要性权重,由网络自适应的学习,得到自适应特征融合参数;
限制并定义:
其中,ωm分别通过使用βm作为控制参数的softmax函数定义;在不同模态特征上分别使用1×1卷积计算权重标量βm,通过标准反向传播来学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自编码器的多模态自适应融合深度聚类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解码器中得到解码后的重构数据集表示为:
其中,表示解码器模型参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自编码器的多模态自适应融合深度聚类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深度嵌入式聚类层中对融合特征Z进行聚类具体为:
将n个点分成k个类,每个类的中心用μj,j=1,...,k,初始化聚类中心并计算特征点与聚类中心的软分配qij和辅助分布pi,最终用软分配qij和辅助分布pi的KL散度来定义聚类损失函数,并更新聚类中心μj、编码器、解码器参数θ和自适应特征融合参数β。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自编码器的多模态自适应融合深度聚类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器中还包括利用重构损失来更新自编码器、卷积自编码器、卷积变分自编码器的网络参数;具体为将编码器输入原始数据xi和解码器输出重构数据的平方差函数作为重构损失,预训练编码器,得到初始化模型,表示为:
其中,LR表示重构损失函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师范大学,未经浙江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96080.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