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超细钻杆、油管内涂环氧粉末废料制备的粉末涂料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03114.1 | 申请日: | 2021-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522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0 |
发明(设计)人: | 孙健;蒋灿;陈海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隆石油产品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D163/00 | 分类号: | C09D163/00;C09D163/02;C09D161/24;C09D161/06;C09D5/03;C09D7/61;C09D7/63;C09D7/65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 31280 | 代理人: | 李阳 |
地址: | 200949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钻杆 油管 内涂环氧 粉末 废料 制备 粉末涂料 组合 | ||
本发明涉及油气开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利用超细钻杆、油管内涂环氧粉末废料制备的粉末涂料组合物,由以下成分按如下重量百分比组成:双酚A环氧树脂10‑25%,钛酸酯螯合剂1‑3%,脲醛树脂1‑3%,填料5‑25%,超细粉末涂料废料30‑50%,噁唑烷酮环氧树脂10‑20%,酚醛树脂5‑15%,咪唑类促进剂0.5‑2%,气相二氧化硅0.5‑1%。本发明还提供所述涂料组合物的制备方法。本发明让回收的钻杆、油管内涂环氧粉末涂料重新利用,制备得到的粉末涂料粒径能够满足20‑150微米,并且通过SY/T 6717(2016)以及SY/T 0544(2016)中含N2和CO2的高温高压釜测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开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反应挤出回收利用超细钻杆、油管内涂环氧粉末废料的方法及制备的粉末涂料组合物。
背景技术
制备钻杆、油管内涂环氧粉末涂料过程中容易产生10%左右5-20微米的超细粉末涂料,此种粉末涂料无法静电喷涂并且此类粉末涂料容易采用真空吸附内喷涂时也容易导致粉末涂料悬浮于空气,当钻杆、油管内,当粉末涂料在基材表面初步形成交联结构不具有流平效果时超细粉末会落在管件内壁,使得管内粉末涂层出现各种不佳的表面如麻点,此类超细粉末涂料通常被当作危废处理。
关于一种反应挤出回收利用超细钻杆、油管内涂环氧粉末废料的方法及制备的粉末涂料组合物目前还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应挤出回收利用超细钻杆、油管内涂环氧粉末涂料废料的方法,通过回收粉末中加入双酚A环氧树脂以及高附着力支化助剂通过反应挤出预聚的支化结构环氧树脂,然后加入其它树脂、固化剂和填料等再次熔融、挤出、压片、破碎、磨粉,让回收的钻杆、油管内涂环氧粉末涂料废料重新利用,并且通过SY/T 6717(2016)以及SY/T 0544(2016)中含N2和CO2的高温高压釜测试。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利用超细钻杆、油管内涂环氧粉末废料的制备的粉末涂料组合物,由以下成分按如下重量百分比组成:
进一步的,所述的双酚A环氧树脂采用环氧当量400-1000,软化点60-105℃的双酚A环氧树脂。可采用南亚NPES 901、903树脂。
进一步的,所述的钛酸酯螯合剂选自乙酰丙酮型钛酸酯偶联剂或乙酰乙酸乙酯型钛酸酯偶联剂。该系列钛酸酯能够和环氧树脂发生反应,能够润湿包覆填料,同时又能显著的抑制环氧树脂在和超细粉组合预挤出过程中环氧树脂的出现爆聚或者和回收粉末之间的过度交联导致凝胶的现象。可采用双(乙酰乙酸乙酯基)二正丁氧基钛酸酯、双(乙酰乙酸乙酯)钛酸二异丁酯、双(乙酰丙酮基)乙氧基异丙氧基钛酸酯、双(乙酰丙酮基)二异丙基钛酸酯。
进一步的,所述的脲醛树脂选自正丁醚化、异丁醚化、甲醚化脲醛树脂。可采用氰特U-1051。
进一步的,所述的填料选自重防腐粉末涂料中常用的耐化学性良好的硫酸钡、硅微粉及其组合。
进一步的,所述的超细粉末涂料废料为磨粉过程中形成的超细粉末涂料,该类型粉末涂料粒径≤20微米,主要是从生产厂家的回收塔中收集以及涂装厂的回收塔中收集,这类产品不能直接使用,否则粉末涂料上粉率偏低影响涂层膜厚以及涂层的外观,内喷涂时容易出现滴痕,公司生产的该类型涂料通常由双酚A环氧树脂、噁唑烷酮环氧树脂、酚醛树脂、潜伏胺、固化促进剂以及填料如硅微粉、硫酸钡以及颜料组成。如果废旧的超细粉末直接用螺杆挤出机二次挤出时容易导致喂料难以进入螺杆挤出机并且磨粉后粉末涂料依然粒径在20微米以内,难以符合预期的20-150微米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隆石油产品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未经海隆石油产品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0311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适应的芯片自动化测试方法
- 下一篇:参考信号的传输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