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体积图像对齐和着色的跨光谱特征检测在审
申请号: | 202080051155.1 | 申请日: | 2020-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277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发明(设计)人: | T·安德伯格;S·麦茨格 | 申请(专利权)人: | 索尼集团公司;索尼图片娱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7/33 | 分类号: | G06T7/33;G06T7/90;G06T11/40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曹瑾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体积 图像 对齐 着色 光谱 特征 检测 | ||
1.一种用于图像对齐和着色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使用至少一台扫描仪捕获强度数据;
使用强度数据产生强度图像,其中强度图像包括场景中的至少一个特征,所述至少一个特征包括样本特征;
使用至少一台相机捕获图像数据,其中图像数据包括颜色信息;
使用图像数据生成相机图像,其中相机图像包括样本特征;
将强度图像中的样本特征与相机图像中的样本特征进行匹配以对齐强度图像与相机图像;和
通过将颜色信息应用于对齐的强度图像来生成彩色图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台扫描仪包括至少一台LIDAR扫描仪。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由所述至少一台LIDAR扫描仪捕获的强度数据是3-D强度图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在3-D强度图像上应用颜色信息。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从3-D强度图像生成2-D强度图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台相机包括至少一台HDR相机。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由所述至少一台HDR相机捕获的相机数据是2-D彩色照片。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使用图像数据生成相机图像包括:
对图像数据进行曝光叠加和颜色校正以生成相机图像。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在强度图像中生成一个或多个控制点;和
接收对强度图像和相机图像的对齐的调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对相机图像中的任何镜头畸变进行校正;和
接收对强度图像和相机图像的对齐的调整。
11.一种用于对体积图像进行对齐和着色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用于捕获强度数据的至少一台扫描仪;
用于捕获包括颜色信息的图像数据的至少一台相机;和
用于执行以下操作的处理器:
使用所捕获的强度数据生成强度图像,其中强度图像包括场景中的至少一个特征,所述至少一个特征包括样本特征;
使用图像数据生成相机图像,其中相机图像包括样本特征;
将强度图像中的样本特征与相机图像中的样本特征进行匹配以对齐强度图像与相机图像;和
通过将颜色信息应用于对齐的强度图像来生成彩色图像。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台扫描仪包括至少一台LIDAR扫描仪。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系统,其中,由所述至少一台LIDAR扫描仪捕获的强度数据是3-D强度图像。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台相机包括至少一台HDR相机。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还包括:
用于从处理器接收强度图像和相机图像,进行匹配和对齐,并将结果发送回处理器的云集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索尼集团公司;索尼图片娱乐公司,未经索尼集团公司;索尼图片娱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8005115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次性的厨房用具和餐具
- 下一篇:包装体及容器
- 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的图像处理
- 图像编码/图像解码方法以及图像编码/图像解码装置
-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图像处理方法
- 图像解密方法、图像加密方法、图像解密装置、图像加密装置、图像解密程序以及图像加密程序
- 图像解密方法、图像加密方法、图像解密装置、图像加密装置、图像解密程序以及图像加密程序
- 图像编码方法、图像解码方法、图像编码装置、图像解码装置、图像编码程序以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编码方法、图像解码方法、图像编码装置、图像解码装置、图像编码程序、以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系统和图像形成方法
- 图像编码装置、图像编码方法、图像编码程序、图像解码装置、图像解码方法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编码装置、图像编码方法、图像编码程序、图像解码装置、图像解码方法及图像解码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