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薄膜电容器以及薄膜电容器用薄膜在审
申请号: | 202080046218.4 | 申请日: | 2020-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409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1 |
发明(设计)人: | 稻仓智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C08J5/18 | 分类号: | C08J5/18;H01G4/3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朴云龙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薄膜 电容器 以及 电容 器用 | ||
本发明的薄膜电容器具备:电介质树脂薄膜,具有在厚度方向上相对的第1面以及第2面;以及金属层,设置在上述电介质树脂薄膜的上述第1面,其中,在上述电介质树脂薄膜的上述第1面的表面,在每5μm×5μm的面积存在25个以上且125个以下的长径为30nm以上且800nm以下的第1凹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薄膜电容器以及薄膜电容器用薄膜。
背景技术
作为电容器的一种,有如下构造的薄膜电容器,即,使用具有可挠性的树脂薄膜作为电介质,同时配置了隔着树脂薄膜相互对置的第1对置电极以及第2对置电极。这样的薄膜电容器例如通过将形成有第1对置电极的树脂薄膜和形成有第2对置电极的树脂薄膜进行卷绕或者层叠而制作。
例如,在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的薄膜电容器,即,具备:电介质树脂薄膜,设为相互重叠的形态;第1对置电极以及第2对置电极,配置为隔着上述电介质树脂薄膜相互对置;和第1端子电极以及第2端子电极,与上述第1对置电极以及第2对置电极分别电连接,上述电介质树脂薄膜的至少一个主面的表面粗糙度Ra为3nm以上且1000nm以下,构成为作为树脂成分而具有玻璃化转变点为130℃以上的热固化性树脂,在氮气中以10℃/分钟的升温速度对上述树脂成分的热重量变化率进行了测定时的、500℃下的热分解残留物重量为40重量%以下。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069485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薄膜电容器中,通过将电介质树脂薄膜的表面粗糙度Ra设为3nm以上且1000nm以下,从而在将电介质树脂薄膜进行卷绕或者层叠时,在相互重叠的薄膜彼此之间形成微小的间隙。因此,分解气体变得容易从薄膜电容器内部飞散,自我修复功能良好地发挥作用。
但是,由于电介质树脂薄膜的耐热性高,所以在短路时有时电介质树脂薄膜不发生热分解,分解气体不飞散。因此,可以说关于自我修复性还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短路时电介质树脂薄膜容易热分解且自我修复性良好的薄膜电容器。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用作上述薄膜电容器的电介质树脂薄膜的薄膜电容器用薄膜。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关于本发明的薄膜电容器,在第1方式中,具备:电介质树脂薄膜,具有在厚度方向上相对的第1面以及第2面;以及金属层,设置在上述电介质树脂薄膜的上述第1面,其中,在上述电介质树脂薄膜的上述第1面的表面,在每5μm×5μm的面积存在25个以上且125个以下的长径为30nm 以上且800nm以下的第1凹陷。
关于本发明的薄膜电容器,在第2方式中,具备:电介质树脂薄膜,具有在厚度方向上相对的第1面以及第2面;以及金属层,设置在上述电介质树脂薄膜的上述第1面,其中,在上述电介质树脂薄膜的上述第1面的表面存在第1凹陷,在上述金属层的表面,追随上述第1凹陷,在每 5μm×5μm的面积存在25个以上且125个以下的长径为30nm以上且800nm 以下的第3凹陷。
本发明的薄膜电容器用薄膜由具有在厚度方向上相对的第1面以及第 2面的电介质树脂薄膜构成,在上述电介质树脂薄膜的上述第1面的表面,在每5μm×5μm的面积存在25个以上且125个以下的长径为30nm以上且 800nm以下的第1凹陷。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在短路时电介质树脂薄膜容易热分解且自我修复性良好的薄膜电容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薄膜电容器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薄膜电容器用薄膜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8004621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频模块以及通信装置
- 下一篇:用于神经网络的基于计数器的乘累加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