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漏液检测装置、电池系统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021689732.3 | 申请日: | 2020-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296391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3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罗克维尔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40 | 分类号: | G01M3/40;H01M10/42;H01M10/48 |
代理公司: | 北京开阳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10 | 代理人: | 杨中鹤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顺义区高丽营***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 装置 电池 系统 车辆 | ||
本公开涉及储能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漏液检测装置、电池系统及车辆,该漏液检测装置包括:检测板,检测板包括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设置有绝缘层,检测板设置有多个过孔,过孔贯穿第一导电层、绝缘层和第二导电层;用于检测检测板电容值的检测组件;检测板与检测组件电连接。本公开提供的漏液检测装置,通过设置检测板,并在检测板中设置多个过孔,在电解液发生泄漏时,电解液浸入至过孔中,触发检测组件判定电池模块漏液,提高了漏液检测装置的适用性和检测可靠性,且在电解液泄漏较少时即可触发检测组件判定电池模块漏液,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同时避免了电池漏液过多造成的电池模块内其他部件的损坏。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储能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漏液检测装置、电池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的发展,锂离子电池大量运用到电动汽车上,为了使充电、更换电池更快速和方便,电动汽车上的动力电池一般都以电池箱的形式存在。
由于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震动,电池箱内的电池之间及电池与其他零部件之间容易相互摩擦、碰撞和挤压,进而发生电池破裂、电解液泄漏问题。电池内电解液的流失会使电池失效、容量衰减,影响整个电池箱的性能,同时,泄漏的电解液如果不进行引流等处理还会污染到其他正常电池并腐蚀电池箱体和电路系统,导致电路短路。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预警出电池漏液的情况并提醒使用者进行维护,将导致重大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漏液检测装置、电池系统及车辆。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漏液检测装置,包括:
检测板,所述检测板包括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设置有绝缘层,所述检测板设置有多个过孔,所述过孔贯穿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绝缘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
用于检测所述检测板实时电容值的检测组件;
所述检测板与所述检测组件电连接。
本公开提供的漏液检测装置中,检测板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导电层、绝缘层和第二导电层,使得检测板形成电容结构,且具有初始电容值。由于检测板上设置有多个贯穿第一导电层、绝缘层和第二导电层的过孔,检测板与检测组件电连接,在被检测电池模块未发生漏液现象时,绝缘层的介电常数为绝缘层中的绝缘材料的介电常数,即,绝缘层的介电常数不变,检测板的实时电容值不发生变化;在被检测电池模块发生漏液现象时,漏出的电解液浸入到检测板上,并流入至过孔中,电解液流入至绝缘层中,绝缘层的介电常数受到流入至过孔中的电解液的影响发生改变,导致检测板的实时电容值发生改变,检测组件检测到检测板的电容值发生变化,且变化的范围超出预设范围时,判定电池模块发生漏液。
通过设置检测板,并在检测板中设置多个过孔,在电解液发生泄漏时,电解液浸入至过孔中,触发检测组件判定电池模块漏液,提高了漏液检测装置的适用性和检测可靠性,且在电解液泄漏较少时即可触发检测组件判定电池模块漏液,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同时避免了电池漏液过多造成的电池模块内其他部件的损坏。
可选地,所述检测板上均匀布设有多个所述过孔。
可选地,所述绝缘层的材质包括聚酰亚胺或聚酯材料。
可选地,所述检测组件包括正弦信号发生单元和信号处理单元,;其中,
所述正弦信号发生单元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电连接,用于向所述第一导电层施加正弦电压;
所述信号处理单元与所述第二导电层电连接,用于检测所述第二导电层一侧的实时电压值;
所述信号处理单元与所述正弦信号发生单元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正弦信号发生单元产生正弦电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罗克维尔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罗克维尔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6897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碰撞后纵梁结构
- 下一篇:一种虚拟踏勘的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