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性能摩托车充气轮胎有效
申请号: | 202021103588.0 | 申请日: | 2020-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21249974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蔡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C11/03 | 分类号: | B60C11/03;B60C1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1 | 代理人: | 梁锦平 |
地址: | 3610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性能 摩托车 充气 轮胎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性能摩托车充气轮胎,轮胎胎面由若干个花纹区段组成,每个花纹区段包含:沿胎面中心线左右交错对称且错开距离为1/2个花纹区段的第一花纹主沟、第二花纹主沟、第一花纹副沟及第二花纹副沟,第一花纹主沟为位于中间区域且前窄后宽的直沟花纹,第二花纹主沟与第一花纹主沟呈连续间隔分布,第二花纹主沟为前宽后窄的直沟花纹,第一花纹副沟和第二花纹副沟分别设置在第一花纹主沟和第二花纹主沟的外侧,跨越轮胎的过渡区域并延伸到胎肩区域。本实用新型轮胎可以提供干湿地极好的抓地力,以确保轮胎优秀的加速性及制动性,且轮胎还可以确保高速操控稳定性及大倾角过弯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胎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高性能摩托车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大排量的运动摩托车车型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排量的不断提升,使用的轮胎性能需求也更高,对轮胎的性能要求也越严苛,需求极高的高速操控稳定性和大倾角过弯稳定性,同时能提供极好的干地、湿地的抓地力以满足运动类的摩托车对加速性和制动性严苛的需求。以往运动类摩托车轮胎胎面花纹设计,如图1所示,一般采用八字型的花纹主沟1与八字型的花纹副沟2相互连续间隔分布,八字型的花纹主沟1由胎面中心位置直接延伸到胎肩处,这样虽然提高在湿地行驶湿地排水性,但八字型的花纹副沟2分布在花纹的过渡区域,其排水性会明显下降,如此设置会影响在湿地行驶时的加速性和制动性。而且八字型的花纹主沟1与八字型的花纹副沟2的倾斜角度不同,会影响大倾角过弯的操控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性能摩托车充气轮胎,可以提供干湿地极好的抓地力,以确保轮胎优秀的加速性及制动性,且轮胎还可以确保高速操控稳定性及大倾角过弯稳定性。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高性能摩托车充气轮胎,轮胎胎面分为中间区域、过渡区域和胎肩区域,胎面由若干个花纹区段组成,每个花纹区段包含:第一花纹主沟、第二花纹主沟、第一花纹副沟及第二花纹副沟,第一花纹主沟、第二花纹主沟、第一花纹副沟及第二花纹副沟沿胎面中心线左右交错对称且错开距离为1/2个花纹区段,如此设置可提高轮胎的加速性和制动性,第一花纹主沟为位于中间区域且前窄后宽的直沟花纹,第二花纹主沟的内侧端位于中心区域、外侧端位于胎肩区域,第二花纹主沟与第一花纹主沟呈连续间隔分布,第二花纹主沟为前宽后窄的直沟花纹,第一花纹副沟和第二花纹副沟分别设置在第一花纹主沟和第二花纹主沟的外侧,跨越轮胎的过渡区域和胎肩区域,如此设置可确保大倾角过弯稳定性和排水性,提高轮胎的高速操控稳定性和大倾角过弯操控稳定性。
进一步,第一花纹主沟内侧端与胎面中心线的轴向距离为5mm~15mm,距离过小影响高速操控稳定性,距离过大影响排水性。
进一步,第一花纹主沟与轮胎周向的夹角为5°~15°,夹角过小影响高速操控稳定性,夹角过大影响排水性。
进一步,第一花纹主沟的周向长度为花纹区段的60%~80%,长度L1过长影响高速操控稳定性,长度过短影响排水性。
进一步,第一花纹主沟的宽度分别为3mm~10mm,如此设置可提高轮胎的排水性能。
进一步,第二花纹主沟的宽度为3mm~10mm,如此设置可确保大倾角过弯稳定性和排水性,
进一步,第二花纹主沟的内侧端到胎面中心线的轴向距离为10mm~20mm,距离过小影响高速操控稳定性,距离过大影响排水性,第二花纹主沟的外侧端到胎肩处的轴向距离为10mm~30mm,距离过小影响大倾角过弯操控稳定性,距离过大影响排水性。
进一步,第二花纹主沟与轮胎周向夹角为25°~45°,夹角过小影响加速性和制动性,夹角过大影响排水性。
进一步,第一花纹副沟和第二花纹副沟与轮胎周向的夹角为25°~45°,外侧端到胎肩处的轴向距离为10mm~3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1035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