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辆底部防雷板有效
申请号: | 202021001966.4 | 申请日: | 2020-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6714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9 |
发明(设计)人: | 刘晓;宋喜俊;王建军;杨阳;郭晓燕;李晓艳;吕俊;徐东;高文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包头北方嘉瑞防务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41H7/04 | 分类号: | F41H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14030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底部 防雷 | ||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防雷底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底部防雷板,其包括底部的车体钢板,所述车体钢板的下面设置有第一封装层,所述第一封装层的下面设置有第一吸能缓冲层,所述第一吸能缓冲层的下面设置有第一铝板层,所述第一铝板层的下面设置有第二吸能缓冲层,所述第二吸能缓冲层的下面设置有第二铝板层,所述第二铝板层的下面设置有聚乙烯复合层,所述聚乙烯复合层的下面设置有第二封装层,所述第二铝板层的侧沿设置有连接端,所述第二封装层上设置有接缝加强板;其重量轻防雷性好、装卸便捷、机动性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防雷底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底部防雷板。
背景技术
地雷和简易爆炸装置由于价格低廉、便于装备,而且能有效地破坏敌方轻型装甲,已成为现代区域控制伏击作战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武器之一。以装甲车辆底部为重点打击目标的反坦克地雷和简易爆炸物成为严重威胁现代装甲车辆生存的重要武器。
传统装甲车辆底部采用一定厚度的装甲钢进行防护,虽然可以保障车内人员的人身安全,但由于传统车辆底部防护大多为钢铁材质、面密度高达250kg/m2,装甲钢防雷组件重量大,导致整车重量增大过多,增加了车辆的负重,降低车辆机动性能。
传统车辆底部防雷组件的主要技术缺点:
1)使用装甲钢材料制作防雷组件重量大;
2)爆炸后车体变形量大;
3)因钢制防雷组件重量大拆装便捷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车辆底部防雷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车辆底部防雷板,其包括:底部的车体钢板,所述车体钢板的下面设置有第一封装层,所述第一封装层的下面设置有第一吸能缓冲层,所述第一吸能缓冲层的下面设置有第一铝板层,所述第一铝板层的下面设置有第二吸能缓冲层,所述第二吸能缓冲层的下面设置有第二铝板层,所述第二铝板层的下面设置有聚乙烯复合层,所述聚乙烯复合层的下面设置有第二封装层,所述第二铝板层的侧沿设置有连接端,所述第二封装层上设置有接缝加强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封装层与第二封装层为聚脲涂层,所述第一吸能缓冲层以及第二吸能缓冲层为气凝胶,所述聚乙烯复合层为聚乙烯板。
优选的,所述车体钢板为8毫米,所述第一封装层为2毫米,所述第一吸能缓冲层为20毫米,所述第一铝板层为15毫米,所述第二吸能缓冲层为24毫米,所述第二铝板层为20毫米,所述聚乙烯复合层为20毫米,所述第二封装层为5毫米。
优选的,所述车体钢板为8毫米,所述第一封装层为2毫米,所述第一吸能缓冲层为25毫米,所述第一铝板层为20毫米,所述第二吸能缓冲层为30毫米,所述第二铝板层为25毫米,所述聚乙烯复合层为30毫米,所述第二封装层为5毫米。
优选的,所述第一封装层、所述第一吸能缓冲层、所述第一铝板层、第二吸能缓冲层、第二铝板层、聚乙烯复合层之间均通过聚氨酯胶粘剂粘接。
优选的,所述接缝加强板通过螺钉由下至上穿过第二封装层至所述车体钢板之间各层的厚度固定在所述第二封装层上。
进一步的,所述接缝加强板至少两个固定在所述第二封装层上,所述连接端与所述第二铝板层为一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为:
1)使用多种高性能缓冲吸能材料通过复合工艺制得的防雷底重量轻;
2)爆炸后车体变形量小且车底板无透过性裂纹;
3)拆装便捷性提升,在3名乘员采用扳手、千斤顶等简易工具的条件下,底部防护组件拆装更换总时间不大于2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包头北方嘉瑞防务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包头北方嘉瑞防务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00196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气自动化机床用夹持装置
- 下一篇:顶升旋转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