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球销弯曲疲劳试验台有效
申请号: | 202020492953.5 | 申请日: | 2020-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2781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发明(设计)人: | 周超军;何瑞;邓红兵;伍能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凯瑞汽车试验设备开发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天成卓越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40 | 代理人: | 谭小容 |
地址: | 401122***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弯曲 疲劳 试验台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球销弯曲疲劳试验台,包括台架底座、作动器、球销加载座、力传感器、球销固定座、加载杠杆和固定安装在台架底座上的作动器反力座、试件反力座、杠杆固定座,作动器安装在作动器反力座和加载杠杆间且作动器能旋转摆动,加载杠杆的中部铰接在杠杆固定座上,球销固定座设置有两个且前后相对安装,一个球销固定座安装在加载杠杆的另一端,且能绕加载杠杆转动,另一个球销固定座固定安装在试件反力座上,一个球销固定座用于安装两个左右间隔设置的球销试件,且每个球销试件配备有一个球销加载座,前后两个球销加载座间安装有力传感器。本试验台能一次完成四个球销的弯曲疲劳试验,并且四个球销的试验条件趋于一致,降低试验误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疲劳试验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球销弯曲疲劳试验台。
背景技术
球销是保证汽车操纵的稳定性,行驶平顺性、舒适性、安全性及使汽车正确、准确行驶的关键零部件,又称球铰链、球接头、球头销,所以球销弯曲疲劳试验是衡量汽车球销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球销弯曲疲劳试验是指给球头销施加弯矩,经100万次试验,球销不得损坏,损坏的标准是不能继续承受载荷或球销表面出现裂纹,并且每次试验样品数量不少于3件。
为满足球销弯曲疲劳试验,试验台需要有一个旋转装置,使球销能在静止的弯矩作用下旋转,或者球头销静止而承受一个旋转的弯矩。现有技术中,在进行球销弯曲疲劳试验的试验台是在一定距离或力臂处作用一个垂直于球头销轴线的力,进行往复的拉压加载。这种试验台每次试验数量为1件,达到试验所需数量不少于3件的要求需要多次进行,很难避免试验环境、装夹精度等条件的变化对试验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拟提供一种球销弯曲疲劳试验台,该试验台进行球销疲劳试验时,球销静止同时承受一个旋转的弯矩,并且能同时完成四件球销进行试验。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球销弯曲疲劳试验台,包括台架底座、作动器反力座、试件反力座、作动器、球销加载座、力传感器、球销固定座、加载杠杆和杠杆固定座,所述作动器反力座、试件反力座和杠杆固定座固定安装在台架底座上,作动器的一端安装在作动器反力座,另一端安装在加载杠杆的一端,且作动器能相对作动器反力座和加载杠杆旋转摆动,加载杠杆的中部安装在杠杆固定座上,且加载杠杆能绕杠杆固定座转动,所述球销固定座设置有两个且前后相对安装,一个球销固定座安装在加载杠杆的另一端,且能绕加载杠杆转动,另一个球销固定座固定安装在试件反力座上,一个球销固定座用于安装两个左右间隔设置的球销试件,且每个球销试件配备有一个球销加载座,前后两个球销加载座间安装有力传感器。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作动器尾部通过零间隙关节轴承安装在作动器反力座上,作动器前部通过零间隙关节轴承安装在加载杠杆上,作动器采用直线作动器。作动器的前部和尾部同时设置零间隙关节轴承,在减少力传递误差的同时,满足作动器在输出动力时能绕用力点转动。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球销加载座上设置有供球销试件的球头端伸入的球形孔,球销固定座上设置有供球销试件下端插入的锥形孔,并能结合螺母锁紧。球销试件的球头端与球销加载座采用球面配合的方式,球销试件下端与球销固定座采用锥面配合加螺母锁紧的方式,能模拟球销的实车安装状态,使试验更加接近实际情况。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球销加载座包括加载座底座、上夹板和下夹板,所述上夹板和下夹板呈“L”型且上下相对安装,加载座底座的一端安装在力传感器上,另一端安装有上夹板和下夹板,便于球销试件的球头端夹紧。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加载杠杆与杠杆固定座的铰接轴靠近球销固定座一侧。形成一个省力杠杆的结构,能将加载力值放大,加载行程幅值缩小,符合球销弯曲疲劳时试验力值大变形量小的特点。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作动器反力座和试件反力座均设置在加载杠杆的同侧,台架底座上的所有零部件整体呈“U”型。与传统的线性布置传力机构相比,结构简单、紧凑,减少台架的布置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凯瑞汽车试验设备开发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凯瑞汽车试验设备开发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49295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