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投加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堆肥反应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20222725.6 | 申请日: | 2020-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194683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7 |
发明(设计)人: | 吴东雷;陈威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05F9/02 | 分类号: | C05F9/02;C05F9/04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傅朝栋;张法高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复合 微生物 堆肥 反应器 | ||
1.一种自动投加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堆肥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复合微生物菌液分阶段自动投加装置及好氧堆肥反应器;
所述复合微生物菌液分阶段自动投加装置主体为中温复合微生物菌液池(18)和高温复合微生物菌液池(19),两个菌液池之间用隔液挡板(28)隔开;每个菌液池中,顶部开设有菌液添加口,内部设有一条输液软管(10),输液软管(10)前端的复合微生物菌液进液口(9)置于菌液池底部,复合微生物菌液进液口(9)呈中空圆台形状,圆台底部贴合菌液池底面,圆台顶部与输液软管(10)前端连通,圆台侧壁为滤网;输液软管(10)上设有提供动力的水泵(11),输液软管(10)末端伸入好氧堆肥反应器中并与复合微生物菌液喷淋浴头(14)相连,用于将复合微生物菌液喷洒在堆体上;每个菌液池中还设有用于检测池内液位高度的液位高度传感器(13),且每个菌液池中的液位高度传感器(13)与水泵(11)均与一个菌液投加控制装置相连;
所述好氧堆肥反应器主体为好氧堆肥仓(21),好氧堆肥仓(21)的外壁采用双层中空结构,且中空层内部填充保温材料;好氧堆肥仓(21)由底部的渗滤液滤网(24)分隔为堆肥区和渗滤液收集区;渗滤液收集区中设有用于定期给堆体通风供氧的通风装置,通风装置包括鼓风机(4)和通风管(25),通风管(25)与鼓风机(4)相连供气;渗滤液收集区的底部设有渗滤液引流斜板(26),渗滤液引流斜板(26)最低一端的好氧堆肥仓(21)侧壁上开设渗滤液收集口(27);所述堆肥区的侧壁上设有排气口(20)、进料口和出料口;堆肥区内部设有用于探测堆体内部温度的温度传感器(15)和用于对堆体进行翻堆的翻堆装置(16);所述的鼓风机(4)、两个菌液投加控制装置、温度传感器(15)、翻堆装置(16)均与总控制装置(3)相连,构成反馈控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投加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堆肥反应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太阳能供电装置,所述太阳能供电装置由太阳能电池板(1)和蓄电池(2)相连而成,所述的鼓风机(4)、两个菌液投加控制装置、温度传感器(15)、翻堆装置(16)和总控制装置(3)均与蓄电池(2)电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投加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堆肥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菌液投加控制装置包括中温复合微生物菌液自动投加控制装置(12)和高温复合微生物菌液自动投加控制装置(17),两者各自独立连接对应菌液池中的水泵(11)和液位高度传感器(13)。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投加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堆肥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微生物菌液进液口(9)侧面的滤网孔径小于复合微生物菌液的结块菌体尺寸。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投加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堆肥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口、进料口及菌液添加口均由密封盖及把手两部分组成,所述密封盖用于在把手控制下打开或密闭其所在的开口。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投加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堆肥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位高度传感器(13)中设有液位报警装置,用于在池内液位高度低于限值时发出警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投加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堆肥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翻堆装置(16)由搅拌叶片和驱动电机组成,两片搅拌叶片之间呈180°角相对布置,并通过传动杆连接驱动电机的输出轴;所述温度传感器(15)安装于翻堆装置(16)的中空杆传动杆内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投加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堆肥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装置中,包括鼓风机(4)和通风管(25),通风管(25)采用PVC材质,由连接鼓风机(4)的主管引入好氧堆肥仓(21)的渗滤液收集区后再分流为两根支管,两根支管上开有通风孔,且通风孔开在支管侧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投加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堆肥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堆肥仓(21)外壁采用不锈钢材质,内部填充的保温材料采用聚氨酯保温材料。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投加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堆肥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好氧堆肥仓(21)底部的渗滤液引流斜板(26)的倾斜角度为15-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222725.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