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整车耐热老化环境测试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0131744.8 | 申请日: | 2020-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145285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8 |
发明(设计)人: | 武东亮;孙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G01N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卞静静 |
地址: | 100142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整车 耐热 老化 环境 测试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整车耐热老化环境测试系统,其包括:测试箱,待测试整车容纳于所述测试箱内;两个第一红外灯照射机构,其分别固设于测试箱的两个第一侧面的内壁上;多个第二红外照射机构,其沿整车的车身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任一第二红外灯照射机构包括第一套筒、杆体以及红外灯组。本实用新型在车辆顶部设置各自单独可调的多个第二红外灯照射机构,解决现有的测试系统无法对整车状态下车辆不同部件的光老化情况及对整车性能进行评估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整车性能检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整车耐热老化环境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车辆的车身通常采用塑料、纺织品、皮革、橡胶、密封胶、粘接剂、木材、涂料和玻璃等非金属材料制成,在使用过程中,外界环境中的光照因素会导致车辆的车身发生变色、变形、龟裂和分化等老化现象,进而影响车辆的外观和内部饰品的使用舒适感,严重时还会导致汽车某些功能失效,影响汽车的正常使用;基于以上原因,车辆的老化会给消费者生命、财产带来一系列的安全隐患。
因此,车辆一般需要进行老化试验,评价其车身材料的耐热老化性能,现有的老化测试系统多在车顶设置红外灯矩阵,由于车辆外形具有一定曲折特点,红外灯矩阵结构是固定不可调的,车辆各个部位的光照强度和辐照强度不能按需调节,导致无法对整车状态下车辆不同部件的光老化情况及对整车性能进行评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整车耐热老化环境测试系统,其在车辆顶部设置各自单独可调的多个第二红外灯照射机构,解决现有的测试系统无法对整车状态下车辆不同部件的光老化情况及对整车性能进行评估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整车耐热老化环境测试系统,其包括:
测试箱,待测试整车容纳于所述测试箱内;所述测试箱的内部水平内接有隔板,其将所述测试箱的内部分隔为互不连通的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
两个第一红外灯照射机构,其均位于所述下部空间内,且分别固设于所述测试箱的沿整车的车身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侧面的内壁上,任一第一红外灯照射机构的光照朝向整车的车身;
多个第二红外灯照射机构,其沿整车的车身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任一第二红外灯照射机构包括:
第一套筒,其上端位于所述上部空间内,下端竖直向下穿过所述隔板延伸至所述下部空间内;第一套筒与所述隔板通过轴承转动连接;
杆体,其上端插入第一套筒的内部且与第一套筒的内壁螺纹连接,下端竖直向下延伸;
红外灯组,其与杆体的下端固定连接,红外灯组的两端与所述测试箱的沿整车的车身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二侧面的内壁滑动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的整车耐热老化环境测试系统,还包括调节机构,其包括:
多个齿轮盘,一个第一套筒对应设置一个齿轮盘,任一齿轮盘固定套设于与其相对应的第一套筒的上端;
第一滑块,其位于所述上部空间内,所述测试箱的顶面内壁上设有沿整车的车身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块的顶部滑动卡设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一滑块的一侧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滑槽;
电机,其位于所述上部空间内,所述电机的上端固设有第二滑块,其滑动卡设于所述第二滑槽内;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竖直向下延伸,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的下端固定套设有第二套筒,其位于多个第一套筒的正上方,所述第二套筒的内壁上沿圆周方向设有多个锯齿,且可与任一齿轮盘啮合。
优选的是,所述的整车耐热老化环境测试系统,任一第一红外灯照射机构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未经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13174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线圈盘及电磁炉
- 下一篇:一种烟气脱硫及余热利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