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检测病原微生物的捕获探针组、方法、试剂盒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636780.0 | 申请日: | 202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131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13 |
发明(设计)人: | 许腾;曾伟奇;吴婉婷;杨洁;秦子颖;刘足;李永军;王小锐;苏杭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微远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微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广州微远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深圳微远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Q1/70 | 分类号: | C12Q1/70;C12Q1/689;C12Q1/6893;C12Q1/6888;C12Q1/6895;C12Q1/6813;C12Q1/04;C12Q1/10;C12N15/11;C40B40/06 |
代理公司: | 广州海心联合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95 | 代理人: | 王洪娟 |
地址: | 510130 广东省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检测 病原微生物 捕获 探针 方法 试剂盒 应用 | ||
1.一种用于检测病原微生物的捕获探针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捕获探针组特异性捕获以下病原微生物基因组编码区序列:登革热病毒1型,登革热病毒2型,登革热病毒3型,登革热病毒4型,人类博卡病毒1型,人类博卡病毒2型,人类博卡病毒3型,人类博卡病毒4型,甲型流感病毒H10N1,甲型流感病毒H1N1,甲型流感病毒H2N2,甲型流感病毒H3N2,甲型流感病毒H5N1,甲型流感病毒H7N1,甲型流感病毒H7N2,甲型流感病毒H7N7,甲型流感病毒H9N2,乙型流感病毒,人腺病毒,人类冠状病毒229E,人类冠状病毒HKU1,人类冠状病毒NL63,人类冠状病毒OC43,人呼吸道病毒1型,人呼吸道病毒3型,人腮腺炎病毒2型,人腮腺炎病毒4型,人呼吸道合胞病毒A型,人呼吸道合胞病毒B型,鼻病毒A型,鼻病毒B型,鼻病毒C型,肠道病毒,人类偏肺病毒,人类疱疹病毒1型,人类疱疹病毒2型,人类疱疹病毒3型,人类疱疹病毒5型,人类疱疹病毒6A型,人类疱疹病毒6B型,人类疱疹病毒7型,人类疱疹病毒4型,人类疱疹病毒8型,人副肠孤病毒1型,人副肠孤病毒2型,人副肠孤病毒3型,日本乙型脑炎病毒,猪疱疹病毒,人类细小病毒B19,丙型流感病毒,丁型流感病毒,屎肠球菌,粪肠球菌,鲍曼不动杆菌,粘质沙雷菌,普通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产气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产酸克雷伯菌,化脓性链球菌,嗜肺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脑膜炎奈瑟菌,百日咳博德特菌,脓肿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内分枝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鸟型分枝杆菌,海鱼分枝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鹦鹉热衣原体,停乳链球菌,人型支原体,解脲支原体,普氏立克次体,羌虫病东方体,化脓诺卡菌,巴西诺卡菌,盖尔森基兴诺卡菌,鼻疽诺卡菌,豚鼠耳炎诺卡菌,产气荚膜梭菌,无乳链球菌,摩氏摩根菌,白喉棒状杆菌,肠道沙门菌,犬布鲁菌,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库德里阿兹威毕赤酵母,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格特隐球菌,烟曲霉,黄曲霉,黑曲霉,构巢曲霉,土曲霉,耶氏肺孢子菌,马尔尼菲青霉,粪类圆线虫,广州管圆线虫,卡晏环孢子球虫,阴道毛滴虫,刚地弓形虫,链状带绦虫,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肝炎GB病毒C型,人多瘤病毒2型,人多瘤病毒1型,汉坦病毒,风疹病毒,新型布尼亚病毒,破伤风梭菌,尖端赛多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沙眼衣原体,2019新型冠状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2型,狂犬病病毒,人脊髓灰质炎病毒1型,寨卡病毒,人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麻疹病毒,淋病奈瑟菌,梅毒密螺旋体,鼠疫耶尔森菌,炭疽芽孢杆菌,麻风分枝杆菌,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杜氏利什曼原虫,偶发分枝杆菌,多房棘球绦虫,人多瘤病毒3型,人多瘤病毒4型,星状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相关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丙型肝炎病毒,问号钩端螺旋体,霍乱弧菌,人轮状病毒A型,人轮状病毒B型,人轮状病毒C型,犬布鲁菌,化脓诺卡菌,星形诺卡菌,巴西诺卡菌,盖尔森基兴诺卡菌,鼻疽诺卡菌,豚鼠耳炎诺卡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检测病原微生物的捕获探针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捕获探针组包含如SEQ ID NO:1至SEQ ID NO:517所示序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检测病原微生物的捕获探针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捕获探针组还特异性捕获以下耐药基因组序列:aac6-Ii,aac6,blaCTX-M-151,blaDHA-4,blaIMP-64,blaIMP-37,blaIMP-7,blaKPC-40,blaNDM-9,blaSHV-16,blaTEM-237,blaVIM-32,blaVIM-7,DIM,ermA,ermB,ermC,fosA3,mcr-1,mecA,mecB,mecC,mefA,msrA,nimA,nimB,OXA-23,OXA-24,OXA-48,OXA-51,qnrA9,qnrB12,qnrB85,qnrS11,SIM,sul1,sul2,tetA,vanA,vanB,vanC2,vanC。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微远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微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广州微远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深圳微远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微远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微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广州微远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深圳微远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36780.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