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ICGAN与ResNet网络的雷达辐射源信号分类识别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93086.5 | 申请日: | 2020-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665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发明(设计)人: | 姜斌;程子巍;包建荣;刘超;唐向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G06K9/62;G06N3/04;G06N3/08;G06T7/45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周希良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icgan resnet 网络 雷达 辐射源 信号 分类 识别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ICGAN与ResNet网络的雷达辐射源信号分类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接收机接收到混叠信号,并对其分离,生成六种常见的雷达辐射源信号数据集,步骤二、信号预处理方法;步骤三,构建ICGAN,步骤四、构建深度残差网络(ResNet),步骤五、将测试集样本输入至上述ResNet,输出雷达辐射源信号分类的识别结果;本发明旨在样本数量不足情况下,提取不同种类雷达辐射源信号特征,并利用ICGAN扩充样本数量,再利用ResNet准确地实现雷达辐射源信号种类的判别;本发明方法不仅可解决样本数量不足的问题,还可提高不同种类雷达辐射源信号的识别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数字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ICGAN与ResNet网络的雷达辐射源信 号分类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电子技术侦察中的重要部分,雷达辐射源的识别一直是通信对抗领域的热门研究课 题。它的主要过程为:测量接收机收到的辐射源信号、对其进行分析处理、据已有的先验信 息识别雷达辐射源个体。传统的信号分析方法主要通过对脉宽、载频等常规参数的分析,再 匹配相应的模板来实现,在当今雷达技术持续发展、电磁环境日益发展的局面下,它已经无 法实现较高的效率及准确度,从而远远地落后于识别的需求。经过国内外学者调查研究发现, 发射器内部器件具有其固有的非理想特性,这正是雷达辐射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由 于这种特性对信号的影响极其细微,所以又被称为辐射源指纹,辐射源的指纹识别指的就是 通过分析这一细微规律,从而自动地识别雷达辐射源。无论在民用还是军事领域,雷达辐射 源信号的识别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发明方法涉及的主要现有技术如下:
1.ResNet结构
ResNet(Residual Neural Network)由微软研究院的Kaiming He等四名华人提出。ResNet 的结构可以加快神经网络的训练,并且提高了模型的准确率。ResNet在网络中加入了Highway Network思想,Highway Network思想是将前一层网络的输出按一定比例保留了一部分,然后 将保留的部分与当前层网络的输入合并,将合并后的数据作为下一层网络的输入,ResNet将 输入信息保留了一部分传到输出,保留了原始数据中的一部分信息,整个网络只需学习输入、 输出差别的部分,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并且解决了传统卷积网络在信息传递时存在的信息丢 失、损耗以及梯度消失等问题。ResNet网络原理与构建方法具体见“He K,Zhang X,Ren S,et al.Deep Residual Learning for Image Recognition[J].2015.”。
2.生成对抗网络
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GAN)是由Goodfellow等人在2014年 提出的,它的思想是一种二人零和博弈思想,博弈双方的利益之和是一个常数,它主要由生 成网络G和判决网络D两部分组成。G是一个数据生成网络,它通过输入一个随机噪声z生 成数据样本,然后将生成的数据样本与真实数据进行比对,使得输出数据样本越来越接近于 真实数据,从而捕捉真实数据分布PG;D是一个二分类判决网络,它通过学习真实数据以及 G生成的虚假数据来判断一个样本是否来自与真实数据。生成对抗网络原理与构建方法具体 见“Goodfellow I J,Pouget-Abadie J,Mirza M,et al.GenerativeAdversarial Networks[J].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2014, 3:2672-2680.”。
3.自编码器特征提取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9308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