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麻黄汤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73121.7 | 申请日: | 2020-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0394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何述金;费翔;肖功定;陈洁;张夏婷;欧阳习叶;何承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新汇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长沙新林制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6/736 | 分类号: | A61K36/736;A61K9/14;A61K47/36;A61K47/26;A61P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风雅颂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03 | 代理人: | 曾志鹏 |
地址: | 410200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麻黄汤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麻黄汤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是取质量比为3:2:2:1的麻黄、桂枝、燀苦杏仁和灸甘草加水煎煮提取2‑3次,煎煮时间为0.5‑2h,之后将收集的滤液合并后在55‑75℃条件下浓缩,然后加入辅料进行干燥后得到麻黄汤干粉。本发明通过对麻黄汤的制备工艺条件优化,以得到麻黄汤干粉的最佳制备工艺。该工艺稳定,干膏收率及指标成分含量转移率基本稳定,可指导规模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提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麻黄汤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麻黄汤主要为汤剂,使用上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汤剂是中医临床 最常用的传统剂型,便于辨证施治,加减化裁,但其口感差,携带不方便, 病人难以接受。现有技术中也有部分麻黄汤制备成丸剂或片剂,但丸剂、片 剂等剂型,吸收相对较差、见效慢,难以适应急症的应用,且患者对此剂型 的依从性比较差。中药干粉是在中药汤剂和干糖浆剂等剂型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新剂型,既保留了汤剂吸收快、作用迅速的特点,又克服了汤剂临用时 煎煮不便、服用量大、口感差、易霉败变质等缺点,以及丸剂、片剂吸收差、 见效慢之不足,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种适宜制剂。
现有的麻黄汤提取加水量、提取时间、浓缩温度等设计不合理,没有探 索出最佳的工艺条件,无法兼顾成本及工艺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 麻黄汤的制备方法,目的是优化工艺条件,提高制备工艺的稳定性,进而 便于指导规模化生产。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麻黄汤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 是取质量比为3:2:2:1的麻黄、桂枝、燀苦杏仁和灸甘草加水煎煮提取2-3 次,煎煮时间为0.5-2h,之后将收集的滤液合并后在55-75℃条件下浓缩, 然后加入辅料进行干燥后得到麻黄汤干粉。
优选的,所述煎煮提取的次数为两次,第一次加入10倍量水煎煮2h, 过滤后收集滤液一,第二次加8倍量水煎煮1h,过滤后收集滤液二,之后合 并滤液一和滤液二。
优选的,第一次加水煎煮前浸泡30min。此时浸膏得率相对最高,延长 浸泡时间并不能使浸膏得率及含量增加。
优选的,所述浓缩的温度为75℃。采用75℃浓缩时间远低于55℃、 65℃,从能源消耗方面考虑,选取75℃浓缩较好,且干膏得率相对较高。
所述辅料为糊精、玉米淀粉或乳糖,辅料的添加量为总量的5-15%。
优选的,所述辅料为糊精,糊精的添加量为总量的10%。
优选的,所述干燥的方式为喷雾干燥。
更优选的,所述干燥的温度为160℃。
所述喷雾干燥的进料速度为25转/分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燥的进料速度为25转/分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对麻黄汤的制备工艺条件优化,以得 到麻黄汤干粉的最佳制备工艺。通过对不同提取加水量、煎煮时间、浓缩 温度、辅料的选择及添加量、干燥温度、干燥方式以及进料速度的优化设 计,并测定桂术甘汤干膏得率和甘草酸转移率,以得到最佳的制备工艺。 通过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稳定,干膏收率及指标成分含量转移率基本稳 定,可指导规模化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 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发明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 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新汇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长沙新林制药有限公司,未经湖南新汇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长沙新林制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7312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