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智能化营养膳食推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53668.0 | 申请日: | 2020-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145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8 |
发明(设计)人: | 李琳;王培培;袁景凌;解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16H20/60 | 分类号: | G16H20/60;G06F16/335;G06F16/35;G06F16/36;G06N3/04;G06N3/08 |
代理公司: | 武汉蓝宝石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42 | 代理人: | 严超 |
地址: | 430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多源异构 数据 融合 智能化 营养 膳食 推荐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智能化营养膳食推荐方法,包括:获取各个食物的属性信息,构建膳食食谱集合数据库;基于深度神经注意力网络学习用户对各个饮食偏好特征的权重,确定用户的饮食偏好;根据用户的身体状况确定用户的个性化饮食约束;基于用户的饮食偏好及个性化饮食约束从膳食食谱集合数据库中选择膳食进行推荐;实现了基于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关联分析、深度表征学习的营养膳食推荐,一方面考虑了不同食物间的时令地域和营养搭配,另一方面也考虑了用户兴趣和用户个性化饮食约束,从而更好地实现用户兴趣和营养搭配的平衡,有效缓解当前膳食推荐方法中食物关联性不强、可扩展性较差、推荐性能不理想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精度地图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智能化营养膳食推荐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式各样的信息。在社交媒体、电子商务以及各类生活服务类APP的普及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变化。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各式各样的食物开始不断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寻求契合自身兴趣的膳食推荐。一个准确有效的智能膳食推荐方法可以协助用户进行膳食决策,有助于推动用户饮食质量的提升。
在膳食推荐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用户自身的兴趣,也要结合不同用户的身体状况以科学营养膳食为目标,因此,基于用户兴趣和营养信息的膳食推荐问题一直是个性化饮食推荐的重点问题。膳食食谱的制定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多源异构数据信息,尽可能的满足食材的多样性、热量配比合理性、营养元素的均衡性及忌口食材的可控性。然而,传统的营养膳食推荐方法考虑的数据类型单一且候选食谱集合静态且固定,这就导致了无法根据不同用户实现个性化的候选食谱筛选,可扩展性较差;同时,传统方法在平衡用户兴趣与营养均衡方面缺乏深层语义的考虑且关联性较差,从而造成营养膳食推荐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基于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智能化营养膳食推荐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问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智能化营养膳食推荐方法,包括:
步骤1,获取各个食物的属性信息,构建膳食食谱集合数据库;
步骤2,基于深度神经注意力网络学习用户对各个饮食偏好特征的权重,确定用户的饮食偏好;根据用户的身体状况确定用户的个性化饮食约束;
步骤3,基于用户的饮食偏好及个性化饮食约束从所述膳食食谱集合数据库中选择膳食进行推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实现基于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关联分析、深度表征学习的营养膳食推荐,一方面考虑了不同食物间的时令地域和营养搭配,另一方面也考虑了用户兴趣和用户个性化饮食约束,从而更好地实现用户兴趣和营养搭配的平衡,有效缓解当前膳食推荐方法中食物关联性不强、可扩展性较差、推荐性能不理想等问题。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步骤1中构建膳食食谱集合数据库的过程包括:
步骤101,根据时令地域和营养搭配对食物进行组合构建各个膳食食谱;
步骤102,将获取的包含时令地域和营养搭配信息的各个膳食食谱采用表示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技术进行特征提取和融合,得到各个所述膳食食谱的深度表征;
步骤103,通过深度神经网络对所述膳食食谱的深度表征进行分类得到膳食食谱类别,通过所述膳食食谱类别构建所述膳食食谱集合数据库。
进一步,所述步骤101中的所述时令地域表示根据季节和地域确定可选择的食物;所述营养搭配表示根据食物的营养成分和热量确定热量配比恰当、早中晚热量分配合理以及营养元素摄入均衡的膳食食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5366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