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蛏子采捕机械手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44039.1 | 申请日: | 2020-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713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高国栋;宋研研;许真;于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B25J1/06 | 分类号: | B25J1/06;A01K80/00 |
代理公司: | 大连非凡专利事务所 21220 | 代理人: | 王廉;闪辉 |
地址: | 116000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蛏子 机械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蛏子采捕机械手,它包括缸筒(1),所述缸筒(1)的一端连接有把手组件(2),所述把手组件(2)内铰接有第一把手(3)和第二把手(4),所述缸筒(1)内设置有存储筒(5),所述存储筒(5)远离把手组件(2)的一端铰接有翻板(6),并且翻板(6)的铰接轴上还设置有扭簧,所述第二把手(4)位于把手组件(1)内部的一端连接有第二拉线(7),所述第二拉线(7)与翻板(6)相连,所述第一把手(3)上连接有第一拉线(8),所述第一拉线(8)的另一端与滑动连接在缸筒(1)内部的活塞体(9)的一端相连,而活塞体(9)的另一端则穿过支撑板(10)上的过孔后,与机械手指(11)通过转轴相铰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产品捕捉领域,特别是一种蛏子采捕机械手。
背景技术
蛏子,学名缢蛏,属软体动物,是双壳纲帘蛤目贝类动物,生活在海洋之中,为常见的海鲜食材。其贝壳脆而薄呈长扁方型,生活在泥沙之中。传统的采捕蛏子的方法比较原始,较为常见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用手扒开退潮后的沙滩,这种方法虽然比较方便但是费力费时;第二种是用铁丝插入洞中钓蛏子,但是这种方法成功率很低,采捕效率低下;第三种是在洞孔撒入细盐,蛏子会自动露出洞口,然后用手将蛏子拽出,这种方法虽然方便,但是蛏子会扒住洞穴内壁,同时蛏子的外表存在黏液,人手把持的时候容易打滑,因此如果没有经验的话很难将其从洞穴中拽出。因此现在需要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或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布局合理,能够方便、快速、可靠地对蛏子进行采捕的机械手。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蛏子采捕机械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械手包括缸筒1,所述缸筒1的一端连接有把手组件2,所述把手组件2内铰接有第一把手3和第二把手4,所述缸筒1内设置有存储筒5,所述存储筒5远离把手组件2的一端铰接有翻板6,并且翻板6的铰接轴上还设置有扭簧,所述第二把手4位于把手组件1内部的一端连接有第二拉线7,所述第二拉线7与翻板6相连,所述第一把手3上连接有第一拉线8,所述第一拉线8的另一端与滑动连接在缸筒1内部的活塞体9的一端相连,而活塞体9的另一端则穿过支撑板10上的过孔后,与机械手指11通过转轴相铰接,所述活塞体9上还套接有弹簧13,且所述弹簧13位于缸筒1和设置在活塞体9上的限位环之间,在所述支撑板10上设置有三个在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的安装座12,所述机械手指11的底边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在安装座12上,
所述存储筒5与活塞体9同轴,所述活塞体9为两端通透的筒状。
本发明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种结构形式蛏子采捕机械手,其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布局合理,它针对传统的蛏子采捕方式所存在的问题,设计出一种特殊的机械手结构。它内部设置有存储筒,使用者可以将食盐至于存储筒内,并通过对于第二把手的操作将其洒在目标地点,待蛏子在盐的吸引下从洞穴中探出时,使用者又可以通过对于第一把手的操作,驱动三个机械手指做抓取的动作,从而将蛏子从洞穴中拉拽出来,从而实现对蛏子的高效、快捷的采捕。并且这种机械手的制作工艺简单,制造成本低廉,因此可以说它具备了多种优点,特别适合于在本领域中推广应用,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存储筒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把手组件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海洋大学,未经大连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4403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作业平台及其控制系统
- 下一篇:一种外置弹簧锁螺牙式按压泵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