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测定试剂盒及其应用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特异性抗体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536450.4 | 申请日: | 2020-12-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602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4 |
| 发明(设计)人: | 朱建安;朱仕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安群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33/68 | 分类号: | G01N33/68;G01N33/577;G01N33/543;G01N33/535;G01N33/533;C07K14/475;C07K1/16;C07K1/04;C07K16/2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景律师事务所 11993 | 代理人: | 张士茜 |
| 地址: | 518105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脑源性 神经 营养 因子 测定 试剂盒 及其 应用 特异性 抗体 | ||
本发明公开了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测定试剂盒,包括:固相载体、BDNF特异性抗体、标记物和BDNF校准品。本发明还公开了本发明提供的试剂盒在制备诊断抑郁症产品中的应用。本发明还进一步提供了一种BDNF特异性抗体,由BDNF特异性抗原表位肽偶联载体蛋白后免疫动物制备,其中所述BDNF特异性抗原表位肽的氨基酸序列为下列两个序列之一:Tyr‑Glu‑Trp‑Val‑Thr‑Ala‑Ala‑Asp‑Lys‑Lys‑Thr‑Ala‑Val‑Asp‑Met‑Ser(1)或Tyr‑Lys‑Lys‑Arg‑Ile‑Gly‑Trp‑Arg‑Phe‑Ile‑Arg‑Ile‑Asp‑Thr‑Ser(2)。本发明制备的试剂盒需具有良好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符合临床应用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测定试剂盒以及试剂盒在制备诊断抑郁症产品中的应用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特异性抗体。
背景技术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情感障碍性精神疾病,以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等为主要特征,其终身患病率约为17%,全球约有3.5亿人群受其影响。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到2030年抑郁症在全球疾病总负担中将升至第一位。2019年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终身患病率已达3.4%,据此估计,共约有4400万人罹患此病。更为重要的是,该病常反复发作、自杀率高达15%~25%,已成为困扰人类身心健康的重大精神疾患,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抑郁症现行的诊断标准包括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以及《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以上诊断标准对抑郁症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症状学,即根据临床表现、症状和量表来判断,其诊断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完整、真实的病史,和全面有效的精神状况检查。所谓精神状况检查就是医生与患者面对面进行交谈,通过交谈和观察患者的语气、表情、动作、眼神等表现,来发现患者精神活动是否异常,存在哪些精神症状,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医生对于患者精神状况的评价主要靠主观判断,加上一些评分量表的结果来辅助实现。这种诊断方式,无法很好的排除病人的主观因素,也不能很好的避免医生经验等对检查结果的影响,缺乏客观性。
由于缺乏客观的检查手段,导致目前抑郁症诊断的稳定性及一致性欠佳,Meta分析显示现行的抑郁症诊断正确率仅47%,DSM-5诊断标准发布后进行的现场测试发现抑郁症诊断一致性仅28%,说明以临床症状评估为诊断关键指标不稳定。
鉴于抑郁症的诊断现状,临床上一直在尝试寻找一种稳定可靠、能对抑郁症进行客观诊断及疗效评估的生物学标记物,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脑影像学和外周血蛋白标记物。
抑郁症属于精神疾病,其发生与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有着密切关系,脑影像学是精神疾病研究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其中的磁共振检查在目前脑功能研究中的应用最为广泛,是研究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的重要手段。研究者们通过对抑郁症患者脑区体积的测量,引入皮层厚度、表面积、皮层折叠系数等新变量,分析抑郁症发病及疾病发展的结构性改变。但由于目前的磁共振技术还受到诸多影响因素的制约,如疾病的异质性;缺少正常脑的影像学标准;磁共振对受试者生理或外源化学物质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如激动、咖啡、抽烟、温度等);统计学分析方法局限性;测量变量的局限性等,其性能还远达不到临床应用所需的要求,不能作为抑郁症的诊断指标应用于临床实践。
迄今为止,抑郁症确切的神经病理学基础仍不明确,多年来学术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说来解释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者们也对不同机制所涉及的外周血中枢神经系统特异性蛋白进行了研究,包括单胺代谢产物(HVA、5-HIAA、MHPG)、细胞因子(如TNF-α、INF-γ、IL-6)等,但这些研究多来自小样本临床,敏感性、特异性和/或可重复性较差,很难直接用于指导临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安群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安群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3645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