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OLED显示屏的视觉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03359.2 | 申请日: | 2020-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342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李响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光测视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7/00 | 分类号: | G06T7/00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汇诚永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0 | 代理人: | 丰叶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oled 显示屏 视觉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OLED显示屏的视觉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将待测OLED显示屏放置到检测台;步骤2.通过供电模块点亮OLED显示屏,并为OLED显示屏提供不同的供电电流;步骤3.调整CCD相机的镜头单元的焦距;步骤4.利用CCD相机分别采集OLED显示屏的检测图形,检测图形在不同供电电流下分别采集;步骤5.将步骤4中的检测图形传输到上位机,所述上位机判断上述检测图像是否有坏点。能够提高OLED显示屏的检测效率,同时能够实现防呆功能,避免检测后不良产品流入后续工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OLED显示屏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OLED显示屏的视觉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达,时代的进步,各种智能终端设备层出不穷,像是可携移动行动装置、穿戴式智能行动装置,像是智能眼镜装置,也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其中成像系统在所述的各种装置中占有很重要的部份。并且,对于现今所述可携移动行动装置和所述穿戴式行动装置应用上的要求,一般为了可以方便携带和使用通常要求轻便、薄、省电。因此,现今的一种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又称为有机电激光显示,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技术明显地适用于所述可携移动行动装置和所述穿戴式行动装置上,其中OLED的基本结构是由一薄而透明具半导体特性之铟锡氧化物(ITO),与电力之正极相连,再加上另一个金属阴极,包成如三明治的结构。整个结构层中包括了:空穴传输层(HTL)、发光层(EL)与电子传输层(ETL)。当电力供应至适当电压时,正极空穴与阴极电荷就会在发光层中结合,产生光亮,依其配方不同产生红、绿和蓝RGB三原色,构成基本色彩。简单的说,因为OLED具有自发光的特性,其中包括非常薄的有机材料涂层和玻璃基板,当电流通过时,这些有机材料就会发光,也因为不像TFT LCD需要背光,因此OLED具有可视度和亮度均高,电压需求低且省电效率高,加上反应快、重量轻、厚度薄,构造简单,成本低等。因此,在所述可携移动行动装置或所述穿戴式智能行动装置上装置OLED的显示屏亦是一种未来的驱势。
然而,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如何检测判断一块OLED显示屏的好坏,也成为在生产制造的工序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课题。一般在生产制造上的检测工序常见的是利用显微镜和检测人员的人眼去判断一个显示屏的好坏,其中需要检测判断的部份有所述显示屏的一屏幕的亮度、色度以及黑白点等相关性能,若是这些的断定都是利用所述检测人员的人眼进行判断,所以无法防呆,并且会产生误判的情况,同时因为是透过人眼进行检测,由于人类生理机能的关系,所以经过长时间的使用人眼,会造成人眼产生疲劳,这时除了容易产生误判的情形外,同时会造成生产效率变低的情况发生。并且,由于是借助人眼进行判断,所以对于所述检测人员的检测经验值要求也相对的提高,而且由于人员总是会存在主观性,因此检测工序也无法有效率和精准的量化。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OLED显示屏的视觉检测方法,能够提高OLED显示屏的检测效率,同时能够实现防呆功能,避免检测后不良产品流入后续工序。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OLED显示屏的视觉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待测OLED显示屏放置到检测台;
步骤2.通过供电模块点亮OLED显示屏,并为OLED显示屏提供不同的供电电流;
步骤3.调整CCD相机的镜头单元的焦距;
步骤4.利用CCD相机分别采集OLED显示屏的检测图形,检测图形在不同供电电流下分别采集;
步骤5.将步骤4中的检测图形传输到上位机,所述上位机判断上述检测图像是否有坏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供电模块能为OLED显示屏显示不同的供电电流,模拟OLED显示屏的不同工作状态,通过CCD相机拍摄点亮状态的OLED显示屏,采集检测图形,检测图形上传到上位机进行判断,上位机生成检测结果。保证检测质量和数量的稳定性,从而提高OLED显示屏的检测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光测视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光测视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0335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强度高密度无机纤维制品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无人车制动力标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