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烧结烟气CO脱除NOx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97166.0 | 申请日: | 2020-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429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1 |
发明(设计)人: | 钱星星;李咸伟;刘猛;刘道清;张卫东;周茂军;俞勇梅;胡子国;王跃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新中金低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86 | 分类号: | B01D53/86;B01D53/90;B01D53/56;B01J23/889;B01J35/04 |
代理公司: | 南京钟山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52 | 代理人: | 李小静 |
地址: | 214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烧结 烟气 co 脱除 nox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烧结烟气脱硝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烧结烟气CO脱除NOx的方法,包括:除尘脱硫后的烧结烟气与高温空气混合后进入脱硝塔,在催化剂作用下烟气中的CO和NOx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实现烧结烟气的无氨脱硝。本发明利用烧结烟气中存在的CO稳定高效脱除NOx,脱硝效率达到85%以上,CO的脱除率达到95%以上,解决了氨法脱硝的投资成本高和氨逃逸二次污染问题,安全环保,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烧结烟气脱硝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烧结烟气CO脱除NOx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后期,对钢铁需求量巨大,钢铁行业规模持续扩张,随之产生的SO2、NOx等大气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虽然近几十年来国家对企业环保的不断管控,污染物排放有所减少,但烟气治理技术研究依然刻不容缓。
目前主流的烟气脱硝技术有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和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其中SNCR技术限制较多,如氨逃逸量很大,温度区间在900~1100℃才能反应等,而SCR技术是在催化剂作用下,利用氨气与烟气中NOx反应生成无害的N2和水,反应温度适中,脱硝率高,目前在世界范围广泛应用。不同于热电行业,钢铁行业产生的烧结烟气中除了含有常规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外,还存在较高浓度的CO和微量的氢气,利用SCR工艺能够较好的处理烟气中的氮氧化物,但高浓度CO的排放既是一个安全问题也是一种资源严重浪费的问题。
在中国专利文献申请号201710226842.2公开了一种烧结烟气脱硫脱硝及余热回收一体化系统及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环冷机的显热加热含氮氧化物的烟气,来满足后面SCR脱硝系统的催化剂反应温度,并回收了冷却烧结矿和烧结烟气余热,节约了大量能源,但该技术并未解决烧结烟气中CO浪费问题。
在中国专利文献申请号201710807312.7公开了一种烧结烟气脱硝方法,其特征在于设碳质吸附材料催化剂的脱硝塔,脱硫后烧结烟气与水蒸气混合后在催化剂作用下,与通入脱硝塔的氨蒸汽进行选择性催化还原生成N2和水,但是该技术仍然采用传统的氨法脱硝技术,氨供应系统投资成本和长期运行成本较高,且未解决氨逃逸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
烧结烟气中含有的高浓度CO作为还原剂,在高效催化剂和一定反应温度作用下与原烟气中的NOx发生催化反应,在无氨的条件下同时脱除NOx和CO,在无氨条件下利用烟气中高浓度的CO脱除氮氧化物是一种既环保又安全的污染物治理途径之一,鉴于上述情况,亟待研发一种烧结烟气无氨脱除NOx的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烧结烟气CO脱除NOx的方法,利用烧结烟气中存在的CO稳定高效脱除氮氧化物。
为实现上述目标,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烧结烟气CO脱除NOx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除尘脱硫后的烧结烟气与高温空气混合后进入脱硝塔,在催化剂作用下烟气中的CO和NOx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实现烧结烟气的无氨脱硝
优选地,所述催化剂为蜂窝式催化剂,以质量百分比计,TiO2占70~80%,Mn02含量为2~4%,V205含量为10~11%,Ce02含量为7~8%,Co203含量为2~3%,玻璃纤维含量为4.5~6.5%。
优选地,所述催化剂具体反应条件为:烟气温度150~350℃,空速≤8000h-1,常压,O2浓度3.5~20%,NOx浓度≤350mg/Nm3,CO浓度3000~8000ppm,SO2浓度≤30mg/Nm3,水汽≤1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新中金低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新中金低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971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