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几何参数可调的进/排/发一体化航空推进系统建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93032.1 | 申请日: | 2020-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131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孙希明;王晨;杜宪;牟春晖;王明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15 | 分类号: | G06F30/15;G06F30/17;G06F30/28;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温福雪;侯明远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几何 参数 可调 一体化 航空 推进 系统 建模 方法 | ||
一种多几何参数可调的进/排/发一体化航空推进系统建模方法,步骤如下:在传统发动机部件级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准一维气动热力学和求解激波系的方法建立进气道和喷管模型;在发动机模型中添加进气道和发动机的流量平衡和发动机与喷管的流量平衡方程,基于迭代方法建立推进系统模型;将进气道和喷管几何参数的设计融入到模型中,实现进排气系统结构尺寸的设计以及多个参数同时调节。本发明提出的模型克服了特性插值法的迭代收敛性差和依赖特性图精度的问题,使推进系统模型具备更好的计算收敛性,准一维计算效率高,实时性好,并维持了一定的计算精度;多几何参数可调克服传统特性插值法只适用单一结构的弊端,提高了模型适配性和使用的条件范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超声速飞行器的数值计算领域,包含了进/排气系统中准一维气动热力学模型搭建、航空发动机部件级模型的建立、进气道及尾喷管的可变几何结构设计、超声速飞行器进/排/发一体化计算平台搭建四个部分,是针对进/排/发一体化的非线性模型建模方法的研究。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超声速飞行器技术的革新,推进系统性能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超声速状态下,推进系统各部件间匹配耦合性能严重影响推进效率及可靠性,其主要附属部件(如进气道,尾喷管等)的匹配好坏决定了各部件的共同工作效率的大小。研究表明,航空推进系统超声速工作的安装推力损失普遍为10-15%,加速/爬高阶段的性能损失可以达到25-30%。从安装性能出发,通过附属部件的几何参数调节改善进排气系统和发动机的匹配特性可以显著提升安装推力。由此可见,对超声速飞行器的进/排/发一体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航空发动机是多变量、非线性、时变的复杂系统,一般采用部件级的非线性气动热力学模型。传统模型主要关注航空发动机自身的性能,对主要附属部件(进气道、尾喷管)的建模多采用理想化模型和经验公式计算,忽略了进气道的内外流特性、节流特性及尾喷管的流量特性和推力特性的影响。超声速飞行器由于高马赫数工作,传统皮托式进气道将产生正激波,随马赫数增大总压恢复系数急剧下降,影响推进系统的性能,因而多采用变几何外压式进气道和混压式进气道;而超声速喷管多采用拉法尔喷管(收-扩喷管)代替传统的收敛喷管,从而获得较高的推力特性。另外,超声速进气道和收-扩喷管的几何可调参数显著增加,这为进一步提高进/排/发一体化推进系统模型的匹配性能提供了潜力。由此可见,传统进气道和喷管的建模方法无法满足超声速飞行器的计算精度和保真度要求,对进/排/发一体化的推进系统的主要附属部件(进气道,尾喷管)的建模方法的研究和实现多几何参数调节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价值。
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对于超声速进气道的建模和匹配性能研究做了一些工作。在进气道计算模型的研究方面,学者Mattingly主要研究了超声速外压式进气道的设计方法,给出了总压恢复系数、流量系数的基本计算模型;Seddon就进气道的阻力问题开展了研究,为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国内多位学者刘鹏超、张晓博和钱飞等采用特性插值法对进气道建模,将NASA报告中公布的进气道特性图进行了转换,实现进发一体模型的安装性能的计算,但该方法存在模型收敛及实时性差、精度依赖特性曲线的问题。在进气道匹配性能和变几何调节方面,几何调节方法包括了放气调节、斜板角度微调,唇口调节以及附面层吸除技术,依靠CFD仿真获取不同几何结构的流动基本特性和节流特性图;国内学者孙丰勇等利用文献中公开的进气道特性曲线建立了进气道与发动机的一体化仿真模型,再通过特性图转换方法实现变几何进气道设计,但存在模型计算量大和变几何特性的精度问题;学者贾琳渊采用求解激波系的方法对某超声速进气道进行建模,优点可以实现安装性能的快速计算,但对多几何参数调节实现方法未深入研究。以上研究可看出,在进行超声速飞行器的一体化设计时,需要建立更为精确的进气道/尾喷管的性能计算模型,同时要保证计算模型的计算实时性和可靠性。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9303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层结构混合励磁转子及其制作方法
- 下一篇:一种免拆底模轻钢桁架楼承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