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电驱动的机动车的蓄电池的紧急排气的紧急排气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92414.2 | 申请日: | 2020-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135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M.科尔斯;A.科汉斯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众汽车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342 | 分类号: | H01M50/34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彭程 |
地址: | 德国沃***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驱动 机动车 蓄电池 紧急 排气 排气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蓄电池(10)紧急排气的紧急排气装置(16),其中,该紧急排气装置(16)具有蓄电池(10)的壳体(12)。壳体(12)具有紧急排气孔(18),其中,该紧急排气孔(18)通过封闭元件(20)封闭。封闭元件(20)设计为在超出定义的温度和/或定义的压力的情况下打开所述紧急排气孔(18),以便气体从所述壳体(12)流出。封闭元件(20)被粘贴到所述壳体(12)的外表面的一部分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驱动的机动车的蓄电池的紧急排气的紧急排气装置。
背景技术
电驱动的机动车通常具有蓄电池,该蓄电池用于为机动车的电驱动装置的运行提供电能。
为了即使在发生事故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地保护蓄电池,该蓄电池通常布置在相对稳定且尤其尽量气密的壳体中。壳体保护蓄电池的电池单体以防有害的环境影响和例如机动车事故的情况下的机械损坏。
由于在这种蓄电池的运行中一定会在蓄电池的内部产生气体,因此蓄电池可以具有所谓的压力补偿元件。这种压力补偿元件通常具有膜,该膜能够允许最小的气体量从壳体内部逸出。在此,仅相对较小的物质量流可以通过该膜。因此,这种压力补偿元件不适合迅速排出大量气体。
但当蓄电池中出现局部温度升高时,可能产生这样的大量气体。在最坏的情况下,这可能导致气密的壳体破裂。随后,爆炸式的高温气体会从蓄电池逸出并且进入车辆的内部空间中。
这种场景的原因可能是例如电池单体中的短路。短路导致局部过热和产生相应的气体。但也可能的是,蓄电池由于外部影响、例如当蓄电池遭受火灾事故时过热。在这类场景中希望给机动车的乘员提供足够的时间来离开机动车。例如在中国,法规规定,在出现短路和由之引起的蓄电池中的压力和温度升高的情况下,电动车的乘员必须有五分钟的时间来离开机动车。
为此,需要采取措施来降低蓄电池壳体中的压力和/或温度。这些措施之一可以是受控制的紧急排气。这基本上仅意味着在壳体内部的压力或温度升高的情况下提供允许相对大量的所产生的气体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逸出的可能性。
为此,专利文献CN 107293656 A建议了一种用于电驱动的车辆的蓄电池的紧急排气的紧急排气装置。在该紧急排气装置中,蓄电池的壳体具有紧急排气孔。该紧急排气孔通过封闭元件封闭。该封闭元件是在定义的温度下熔化的塑料材料,该温度可以处于100℃至150℃之间的范围内。通过该封闭元件的熔化,紧急排气孔被打开,以便气体从壳体流出。
但这种紧急排气装置具有缺点。一方面,通过这种塞子的封闭在实践中不平常,这种塞子在实际运行中需要长时间充分气密并且在此过程中需要经受住通常金属的壳体在气密状态下例如由环境温度引起的热膨胀。在实践中在此使用具有热熔胶类的材料,这种材料相对较难自动化地操作。另一方面,在壳体中的远离塞子的位置上可能产生短路。在这种情况下可能的是,塞子区域中的温度仅相对缓慢地升高,而同时在壳体中迅速产生高压。在这种情况下,在根据现有技术的紧急排气装置中可能的是,未及时触发该紧急排气装置来启动蓄电池的壳体的及时的紧急排气。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的蓄电池的紧急排气装置,该紧急排气装置能够简单地制造并且可靠地起作用。
该技术问题通过一种用于对蓄电池紧急排气的紧急排气装置来解决,其中,该紧急排气装置具有蓄电池的壳体,其中,所述壳体具有紧急排气孔,其中,所述紧急排气孔由封闭元件封闭,其中,所述封闭元件设计为在超出定义的温度和/或定义的压力的情况下打开所述紧急排气孔,以便气体从所述壳体流出,按照本发明规定,所述封闭元件被粘贴到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一部分上。紧急排气装置的这种设计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重要的优点。首先,这种封闭元件可以以非常简单的方式自动化地固定在壳体上。因为该封闭元件尤其是固体,因此在制造紧急排气装置时,该封闭元件比例如粘稠的熔化的塑料更容易操作。可以以简单的方式、例如借助于机器人将封闭元件粘贴到壳体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众汽车股份公司,未经大众汽车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9241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