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蛋白质类抗原的单次注射疫苗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89968.7 | 申请日: | 2020-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1607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张拥军;王皓正;关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开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9/00 | 分类号: | A61K9/00;A61K47/10;A61K47/32;A61K47/38;A61K47/34;A61K47/02;A61K47/04;A61K39/215;A61P31/14;A61K39/29;A61P1/16;A61P31/20;A61K39/05;A61P3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71***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蛋白质 抗原 注射 疫苗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蛋白质类抗原的单次注射疫苗及其制备方法,该疫苗由表面涂覆有不同厚度单宁酸‑高分子聚合物可侵蚀涂层的蛋白质类抗原载体组成,其特征在于,蛋白质类抗原载体表面的可侵蚀涂层以恒速解离,通过多次脉冲形式释放蛋白质类抗原,实现单次注射达到常规疫苗多次注射的免疫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蛋白质类抗原的单次注射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基于蛋白质类抗原的亚单位疫苗因其安全性高而被广泛应用到疫苗免疫接种计划中,但是因为蛋白质类抗原低免疫原性和半衰期短的特点,需要疫苗佐剂和多次免疫注射才可以获得理想的免疫效果。尽管在过去的四十年中,全球疫苗覆盖率大幅增长,但是由于疫苗分配和管理不充分,可疫苗预防的传染病仍然每年夺走约150万儿童的生命。在这些儿童中,有相当数量的人由于有限的医疗保健途径或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只接受了一剂疫苗。不幸的是,单次推注给药通常不足以确保强大而持久的免疫力。在过去的35年中,研究人员致力于创建能够实现抗原脉冲释放的递送系统,仅需一次注射即可提供完全免疫力。
封装有蛋白质类抗原的可降解聚合物微球可以实现抗原的缓慢释放,这主要归因于不同尺寸的微球降解速度的不同,然而这种免疫方法无法给出具体的抗原释放时间,由于高分子聚合物的降解机理非常复杂,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无法准确按照接种计划来实现免疫。同时,制备过程中使用了有机溶剂会对蛋白质类抗原产生不良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脉冲式抗原释放模式的免疫效果要好于缓慢释放抗原的递送模式。专利(申请号KR:20160160247)将灭活微生物细胞封装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中,以补偿现有福尔马林微生物灭活疫苗的缺点。与现有的福尔马林微生物灭活疫苗相比,该发明的疫苗组合物具有显着改善的免疫能力和免疫持续时间,并且可以更有效地改善对其施用疫苗的个体的免疫力。该方案适用于抗原免疫效果的增强,却无法实现疫苗单次注射即可获得完全免疫力。因此,开发出一种同时满足制备简单、精确脉冲释放、无安全风险等要求的单次注射疫苗依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蛋白质类抗原的单次注射疫苗及其制备方法,能够实现单次注射即获得理想免疫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蛋白质类抗原的单次注射疫苗,由表面涂覆有不同厚度单宁酸-高分子聚合物可侵蚀涂层的蛋白质类抗原载体组成,其特征在于,蛋白质类抗原载体表面的可侵蚀涂层以恒速解离,通过多次脉冲形式释放蛋白质类抗原,实现单次注射达到常规疫苗多次注射的免疫效果。
优选地,所述蛋白质类抗原包括卵清蛋白(OVA)、新型冠状病毒棘突蛋白(His-Tag)、乙肝表面抗原(HBsAg)、人白喉抗原(Diphtheria-Ag)、破伤风类毒素、脊髓灰质炎病毒抗原。
优选地,所述载体的材料包括碳酸钙、介孔二氧化硅、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乳酸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地,所述高分子聚合物包括聚聚乙二醇(PEG)、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环氧乙烷-聚环氧丙烷-聚环氧乙烷共聚物(PEO-PPO-PEO)、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和羟甲基纤维素(CMC)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蛋白质类抗原的单次注射疫苗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蛋白质类抗原封装到载体中,获得抗原载体;
2)将步骤1)中获得的抗原载体在单宁酸和高分子聚合物的溶液中交替浸泡,使抗原载体表面形成单宁酸-高分子聚合物可侵蚀涂层,通过控制浸泡次数来控制可侵蚀涂层厚度。
3)混合步骤2)获得的不同厚度可侵蚀涂层涂覆的抗原载体,获得蛋白质类抗原的单次注射疫苗。
所述单宁酸-高分子聚合物可侵蚀涂层注射到皮下后,可以恒定速率解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开大学,未经南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8996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