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氨基甲酸酯的绿色合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34486.1 | 申请日: | 2020-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813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徐超;姜龙;咸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P13/00 | 分类号: | C12P13/00;C12N11/082;C12N11/14;C12N11/10;C12N11/02;C07C269/08;C07C271/06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裴闪闪 |
地址: | 26610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氨基甲酸酯 绿色 合成 方法 | ||
一种氨基甲酸酯的绿色合成方法。本发明属于氨基甲酸酯的制备领域。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合成过程中存在的合成步骤多、副产物较多、分离纯化困难、金属催化剂失活、反应条件苛刻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方法:步骤1、室温搅拌状态下,向反应容器中加入碳酸二酯类化合物、反应溶剂、催化剂和氨基供体,于25~60℃下反应4h~48h;步骤2、反应液冷却后过滤回收催化剂,向所得滤液加入有机溶剂A,随后加入pH调节剂,调节pH至中性,浓缩,然后向浓缩后滤液中加入有机溶剂B,过滤浓缩,得到氨基甲酸酯。本发明以碳酸二酯类化合物为原料,经高效酶催化胺解反应制备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整体技术路线简单、副产物少、反应条件温和、原子利用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氨基甲酸酯的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氨基甲酸酯的绿色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是指结构中含有-NH(CO)-基团的一类化合物,化学结构通式如下所示:
其中R1为烷基或芳香基,R2,R3为H、烷基、芳香基或不饱和烃基,因此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可视为氨基甲酸的之类化合物。氨基甲酸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甲萘威、呋喃丹、涕灭威、灭多威、拉维因、西维因等都是典型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在医药领域氨基甲酸酯类主要应用为局部麻醉药,在纺织领域纤维素氨基甲酸酯被誉为环境友好型纤维素纤维,此外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还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中间体、树脂合成等领域。
传统工业合成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主要由剧毒光气、胺类及醇反应制得,此方法技术复杂,合成步骤长,分离纯化困难,所得产品中残留氯难以去除,且副产物盐酸易腐蚀设备,因此非光气法合成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成为研究热点。目前报道的新合成路线有如下几种:1.硝基还原羰基化法,主要指以羰基源CO和有机胺为原料进行的反应,如刘长春等(TiO2负载Pd-Fe催化氟代硝基苯羰基化合成氨基甲酸酯[J]有机化学,2010,6(30):843-848)采用TiO2负载Pd-Fe催化氟代硝基苯羰基化合成氨基甲酸酯,利用Fe和Pd共存催化剂提高了该反应的催化活性、转化率和产物选择性,但此类方法存在CO利用率较低、反应条件苛刻、催化剂失活等问题。2.氨基氧化羰化法,以有机胺为底物,CO为羰基化试剂,在催化剂存在下有机胺、CO、氧气和醇合成氨基甲酸酯的方法,如华中科技大学陈丽娟(催化羰化法合成氨基甲酸酯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09,66(29):11-18)采用Co-salen催化体系催化苯胺氧化羰化合成苯胺基甲酸甲酯,制备的苯氨基甲酸甲酯收率为51.8%,但该类方法副反应较多、易爆炸、限制了工业应用。3.尿素醇解法,以尿素和醇类为原料一步醇解合成氨基甲酸酯的方法,此方法易于合成小分子的氨基甲酸酯,经济效益很高,如戴春华(间歇法合成氨基甲酸正丙酯的研究[J]天然气化工,2007,33:24-36)采用尿素和醇类在间歇反应釜中合成氨基甲酸酯,可以70%以上收率制备氨基甲酸甲酯、氨基甲酸乙酯等化合物,但该类方法会有大量副产物氨气生成抑制反应的正向进行,且反应条件需高温高压。
除上述技术外,有机碳酸酯法以有机碳酸酯和胺为原料合成氨基甲酸酯,此路线工艺明确,反应条件较温和,且反应过程中生成的醇类可被回收再利用生产此反应原料有机碳酸酯,因此原子利用率高,如孙大雷等人以碳酸二甲酯在均相催化剂Zn(OAc)2、多相催化剂ZnAlPO4(碳酸酯胺解合成氨基甲酸酯反应动力学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2006,3(33):102-105;ZnAlPO4催化绿色合成六亚甲基二氨基甲酸甲酯[J]分子催化,2007,8:409-410)催化下发生氨解,合成六亚甲基二氨基甲酸甲酯,康友贵等人(正丁基氨基甲酸甲酯的清洁合成研究[D]宁夏:宁夏大学.2006)以醋酸铅为催化剂催化碳酸二甲酯和正丁胺合成正丁基氨基甲酸甲酯,但该类反应过程中有机碳酸酯同时担任羰基化试剂和甲基化试剂,反应的转化率和收率较低,且存在催化剂易失活、分离纯化复杂等问题,制约了该类技术的发展。因此,采用高活性、温和的催化剂提高碳酸酯类化合物与有机胺的转化率、减少副反应发生,成为该技术的核心问题。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3448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