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再生骨料在水泥基材中的吸水率的测定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03823.0 | 申请日: | 2020-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776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3 |
发明(设计)人: | 李贞;于诚;姜骞;袁森森;张茜;陆加越;刘红;李炜;郭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博特新材料泰州有限公司;南京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5/02 | 分类号: | G01N5/02 |
代理公司: | 南京材智汇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449 | 代理人: | 吕颖 |
地址: | 225310 江苏省泰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再生 骨料 水泥 基材 中的 吸水率 测定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检测技术领域,尤其公开了一种再生骨料在水泥基材中的吸水率的测定方法。该测定方法通过先行测定预定水灰比下的净浆中可离心水含量,继而测定含有再生骨料的再生水泥基材在相同水灰比下的可离心水含量,并扣除单独净浆时的背景,即可计算获得再生骨料在水泥基材中的吸水率。该测定方法仅需控制在相同的水灰比和相同的拌合及离心工艺下,分别进行两次净浆的拌合,克服系统性误差的影响即可,其不限于水灰比的具体值,且应用场景多样化、灵活化。该测定方法充分考虑了再生骨料在水中和在水泥基材中吸水能力的不同,提供了更为量化考评的操作,有利于提高再生骨料回用至水泥基材料时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的调整及评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来讲,涉及一种再生骨料在水泥基材中的吸水率的测定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正在展开大规模的建设,同时也在持续排放大量的建筑垃圾。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垃圾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较低,绝大部分主要采用露天堆放和填埋的方式处理,再生利用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长此以往,一方面,建筑垃圾将成为影响环境质量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和硬伤;另一方面,工程建设用天然材料日益匮乏,合理有效利用城市建筑垃圾制备再生材料,对我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将建筑垃圾分离后,利用其中的废弃混凝土加工成再生骨料,表面附着大量的硬化水泥砂浆,且在破碎过程中易形成微裂纹,导致其具有较高的吸水率,在配制混凝土时需要添加附加水以满足工作性能的要求。目前,普通混凝土附加水的添加是根据骨料在水中浸泡24h的饱和吸水率进行计算,考虑到再生骨料的高吸水特性,有学者提出应采用在水中浸泡1h的吸水率或24h饱和吸水率的90%作为附加用水量的计算依据。
然而,由于再生骨料具有一定的吸水进程,且在水中的吸水过程与在水泥浆体中的吸水过程有所不同。具体来讲,当再生骨料加入至水泥浆体中以后,拌合水一部分被水泥吸附,用于调节水泥浆体的流动性,另一部分将被再生骨料吸收至毛细孔中。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再生骨料表面被浆体包围,传输通道内的阻力较大,导致水分在骨料中的传输速率有所降低;此外,相较于直接浸泡在水中,水泥浆体中的拌合用水量相对较少,且水泥的比表面积更大,吸水速率明显快于再生骨料。
基于以上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再生骨料在水泥浆体中的吸水速率低于在水中的吸水速率。因此,采用24h饱和吸水率或1h吸水率值作为附加用水量的计算只是预估值,并不能反映骨料在水泥基材中的实际吸水能力,而且在不同水灰比和骨灰比体系中骨料的吸水能力也无法体现,从而造成对水泥基材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评估存在偏差。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再生骨料在水泥基材中的吸水率的测定方法,该测定方法可以准确测试再生骨料在水泥砂浆或是混凝土等不同水泥基材中且处于不同时间段时的吸水率,为其回收再利用时,在水泥基材中的附加用水量的确定提供设计依据,从而避免由于再生骨料的高吸水性而引起的水泥基材的工作性损失。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再生骨料在水泥基材中的吸水率的测定方法,是基于离心罐进行的,所述离心罐包括浆体罐、与所述浆体罐连通的承水杯、以及垫设于所述浆体罐靠近所述承水杯的底部的过滤层;所述测定方法包括步骤:
S1、根据预设的水灰比分别称取第一拌合水和第一水泥,拌合获得第一净浆;
S2、将所述第一净浆置于所述浆体罐中并进行离心,所述第一净浆中的净浆可离心水经由所述过滤层进入所述承水杯中,称量所述净浆可离心水的质量mw;采用式1计算所述第一净浆中的可离心水分含量W0:
其中,P0为所述浆体罐内第一净浆中的第一水泥的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博特新材料泰州有限公司;南京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博特新材料泰州有限公司;南京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038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