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生物活性玻璃材料的人造血管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87646.1 | 申请日: | 2020-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390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5 |
发明(设计)人: | 范小晴 | 申请(专利权)人: | 紫水晶(山西)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L27/12 | 分类号: | A61L27/12;A61L27/18;A61L27/20;A61L27/22;A61L27/36;A61L27/50 |
代理公司: | 苏州中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6 | 代理人: | 刘召民 |
地址: | 030000 山西省太原市万柏***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生物 活性 玻璃 材料 人造 血管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人造血管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基于生物活性玻璃材料的人造血管及其制备方法,所述人造血管是由自内而外依次连接的镶嵌有自体组织碎片的针织管状胚体、附着于镶嵌有自体组织碎片的针织管状胚体上的增强层以及粘接于增强层表面由生物活性玻璃粉末构成的生物活性玻璃层组成。本发明将自体静脉组织碎片经注射器注水压力使其镶嵌于人造血管孔隙中,提供内皮细胞,采用涤纶和氨纶长丝编织织物增强丝素粉体/壳聚糖衍生物/聚氨酯人造血管复合结构,达到减轻血栓来提高材料的血液相容性的目的,微孔分布均匀,内表面光滑性佳,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较小的水渗透性,力学性能优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造血管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生物活性玻璃材料的人造血管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各种心血管类疾病严重危害到人类的健康,血管移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血管移植的最佳选择是采用自体血管,然而由于其来源有限,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血管移植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人工血管成为了好的选择。
生物活性玻璃用于促进伤口的愈合也是当今的一个研究方向。国内外的一些专利对此均有涉及。如美国的D.C.格林斯潘等就在其专利中介绍了一种用于加速创伤和烧伤愈合的组织物,其中就包含有活性玻璃。生物活性玻璃的加速促进创口愈合的机理为:当该材料植入人体内,在体液的作用下,Na、2Ca等活性大的离子首先溶出,体液中的H进入玻璃表面形成Si-OH,然后由于Si-O-Si键破坏,无规网络被溶解,可溶性硅以硅醇形式被放出,并且迅速在材料分体表面形成一个羟基磷灰石胶结层。可溶性硅有分子水平结缔组织的代谢作用和结构作用,生物玻璃溶解后,局部Si浓度的升高可促进细胞新陈代谢的细胞内部相应,激发促创伤愈合因子的自分泌反应,参与创伤修复的所有细胞在促创伤愈合因子的自分泌反应,参与创伤修复的所有细胞在促创伤愈合因子的刺激下加速生长和分裂,并聚集于材料表面形成的羟基磷灰石胶结层,使新生组织能整个创面顺利爬移和覆盖。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109009561A公开了一种人造血管及其制备方法,其由血管支架和接种细胞构成,所述血管支架依次由紧密连接的内层支架、中间层支架和外层支架构成,所述内层支架是由聚丁二酸乙二醇酯和抗凝剂构成的一层多孔纤维圆管状结构;所述中间层支架是由水凝胶类材料、生物陶瓷材料(如生物玻璃)、生长因子构成的一层多孔纤维圆管状结构,所述中间层支架的孔隙内粘附填充所述接种细胞;所述外层支架是由聚丁二酸丁二醇酯构成的一层多孔纤维圆管状结构。这种人造血管仍不能解决降解和阻塞问题,且力学性能不佳。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生物活性玻璃材料的人造血管及其制备方法,解决了现有的人造血管仍不能解决降解和阻塞问题,且力学性能不佳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生物活性玻璃材料的人造血管,所述人造血管是由自内而外依次连接的镶嵌有自体组织碎片的针织管状胚体、附着于镶嵌有自体组织碎片的针织管状胚体上的增强层以及粘接于增强层表面由生物活性玻璃粉末构成的生物活性玻璃层组成,其中,所述镶嵌有自体组织碎片的针织管状胚体中针织管状胚体是由涤纶和氨纶长丝在编针织横机上编织而成,所述增强层包括质量比为0.5~1:0.5~1:8~9的丝素粉体、壳聚糖衍生物和聚氨酯组分。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镶嵌有自体组织碎片的针织管状胚体中自体组织碎片是经注射器注水压力使其镶嵌于针织管状胚体空隙中,以提供内皮细胞。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镶嵌有自体组织碎片的针织管状胚体中针织管状胚体的涤纶和氨纶长丝细度为45~50旦,针数为16,轨距为14,织出的针织管状胚体宽度为3~5mm。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增强层中丝素粉体的粒径为0.50~3.50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紫水晶(山西)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紫水晶(山西)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8764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防打滑结构
- 下一篇:一种包式固定堆积散叶装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