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涡轮增压器的保护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375814.5 | 申请日: | 2020-1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763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3 |
| 发明(设计)人: | 王继磊;蔡永凯;王兴元;甄雷;杨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2D41/00 | 分类号: | F02D41/00;F02D41/22;F02B37/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辰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9 | 代理人: | 刘广达 |
| 地址: | 261061 山东省潍坊***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涡轮 增压 保护 方法 装置 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涡轮增压器的保护方法,包括:根据发动机的运行状态判断涡轮增压器是否有超速风险,当所述涡轮增压器有超速风险时,向整车气刹气路发出控制指令,控制空压机排气阀门开启,且向整车刹车气路发出控制指令,控制刹车总泵阀门以及刹车分泵阀门开启,进行主动制动。根据本发明公开的涡轮增压器的保护方法,无需改动或添加整车部件,在判断出涡轮增压器有超速风险时,通过控制刹车气路阀门可达到在极端工况下保护增压器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涡轮增压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涡轮增压器的保护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现代柴油机上也越来越多地使用了涡轮增压器,涡轮增压其实是一种利用内燃机燃烧所产生的废气驱动与涡轮同轴的压气机对发动机进气进行压缩,从而提高内燃机进气压力和进气量的技术。发动机的输出功率由气缸内燃料有效燃烧所放出的热量决定,而参与燃烧的油量受到每循环吸入气缸内实际空气量的限制,即发动机输出的功率受到每循环吸入气缸内实际空气量的限制。涡轮增压器能够使空气在进入气缸前得到压缩,空气的密度增大,则在同样气缸工作容积的条件下,可以有更多的新鲜空气进入气缸,因此可以增加循环供油量,获得更大的发动机输出功率。一般而言,增压后的发动机功率可比原机提高40%,甚至更多,发动机燃油经济性也有所提高。
涡轮增压器主要包括涡轮室和压气机,涡轮室的进气口与发动机排气歧管相连,排气口连接在排气管上。压气机的进气口与空气滤清器相连,排气口连接在进气歧管上,涡轮装在涡轮室,压气机叶轮装在压气机进气压缩端,涡轮与压气机叶轮为同轴刚性连接。涡轮增压是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来推动涡轮室内的涡轮,涡轮带动同轴连接的压气机叶轮,压气机将来自空气滤清器的空气进行压缩并送入气缸。
近年来,在涡轮增压器的使用过程中,由于涡轮增压器超速导致增压器损坏的故障是非常危险的,当涡轮增压器超速运行时,进入燃烧室内的空气会过量,发动机爆燃的可能性会非常高。现有技术中,通过限制喷油量来达到增压器超速保护的目的,但是,柴油机车辆在长下坡时,司机可能只采取缸内制动的辅助制动措施使车辆滑行,此时发动机处于倒拖状态,发动机转速下降较慢,虽然发动机此时不喷油燃烧做功,但一方面缸内制动对气缸内气体快速压缩并释放,另一方面活塞运行对进气压缩并排气,仍可能导致排气能量过大导致增压器转速超速。
因此,现有技术中的方法在倒拖工况时是无法通过限制发动机喷油量来控制增压器超速的。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涡轮增压器的保护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一个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该概括部分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其唯一目的是用简单的形式呈现一些概念,以此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涡轮增压器的保护方法,包括:
根据发动机的运行状态判断涡轮增压器是否有超速风险;
当涡轮增压器有超速风险时,控制空压机排气阀门开启并进行主动制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发动机的运行状态判断涡轮增压器是否有超速风险,包括:
获取当前环境压力下对应的发动机第一转速,当第一转速小于当前发动机的第二转速时,确定发动机的转速处于预超速状态;
当发动机处于预超速状态、处于倒拖工况且开启缸内制动时,确定涡轮增压器有超速风险。
在一个实施例中,获取当前环境压力下对应的发动机第一转速,包括:
通过压力传感器获取当前的环境压力;
根据预设的压力转速对照表获取与环境压力对应的发动机第一转速。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涡轮增压器有超速风险时,控制空压机排气阀门开启并进行主动制动,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7581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