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比率型荧光碳点及其制备方法及检测多巴胺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77807.1 | 申请日: | 2020-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256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8 |
发明(设计)人: | 任丽丽;陈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K11/65 | 分类号: | C09K11/65;B82Y30/00;G01N21/64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118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比率 荧光 及其 制备 方法 检测 多巴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比率型荧光碳点及其制备方法及检测多巴胺的方法,该荧光碳点按摩尔份数比包括以下组分的原料:对苯二胺0.1‑1份、三乙胺1份。上述荧光碳点的制备方法为:将对苯二胺和三乙胺在溶剂中溶解后进行水热反应;将反应后得到的溶液经过滤、透析得到所述比率型荧光碳点。上述荧光碳点检测多巴胺的方法为,向所述比率型荧光碳点溶液中加入多巴胺,使用激发光激发,测定碳点溶液的发射波长的光谱。本发明的比率型荧光碳点以对苯二胺和三乙胺为原料制得,能够同时发出具有不同荧光颜色的双发射荧光碳点;作为比率荧光传感器能够有效消除背景信号的干扰;合成方法简单、原材料经济易得;检测多巴胺时操作简单,具有直观的颜色变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点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尤其涉及一种比率型荧光碳点的制备方法及在检测多巴胺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多巴胺(DA)是一种人和动物体内重要的儿茶酚胺神经递质,主要位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并且在控制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如帕金森氏病,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多巴胺的精确灵敏的检测可以对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诸如样品前处理和复杂的仪器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检测多巴胺的进程。
碳点作为一种新兴的纳米碳材料,具有出色的光致发光性能,丰富的前驱体来源,易于表面功能化,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水溶性等特点。近年来,基于碳点的比例式荧光探针,凭借灵敏度高,成本低,操作简单等优点,在化学监测和识别中显示出广阔的前景。但是,传统的基于碳点的比率荧光探针,通常需要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结合不同的纳米材料并且制造过程更加繁琐。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双发射荧光碳点的比率型荧光碳点;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合成方法简单、原材料经济易得、能够得到双发射荧光碳点的比率型荧光碳点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比率型荧光碳点检测多巴胺的方法。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比率型荧光碳点,按摩尔份数比包括以下组分的原料:对苯二胺0.1-1份、三乙胺1份。
上述比率型荧光碳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对苯二胺和三乙胺在溶剂中溶解后进行水热反应;
(2)将反应后得到的溶液经过滤、透析得到所述比率型荧光碳点。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溶剂为醇溶液。更优选为乙醇溶液。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的对苯二胺和三乙胺的摩尔比为0.1-1:1。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水热反应的温度为100~250℃;反应时间为6h~24h。
上比率型荧光碳点检测多巴胺的方法,向所述比率型荧光碳点溶液中加入多巴胺,使用激发光激发,测定碳点溶液的发射波长的光谱。
优选地,所述碳点溶液在300-600nm之间的发射波长的测定光谱。
以对苯二胺和三乙胺为原料采用水热一步法得到的荧光碳点表面含有丰富的掺氮官能团,主要包括吡啶氮、氨基、吡咯氮几种形式,这些官能团与多巴胺之间发生电子转移,从而诱导碳点的荧光淬灭效应,具体机理如图5所示。
有益效果: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取得如下显著效果:1、本发明的比率型荧光碳点以对苯二胺和三乙胺为原料制得,当被单一波长激发时,能够同时发出具有不同荧光颜色的双发射荧光碳点;将该碳点作为比率荧光传感器,能够有效消除背景信号的干扰;2、合成方法简单、原材料经济易得;3、当用360nm的激发波长激发该碳点时,该碳点在435nm和595nm处均有荧光发射,当多巴胺存在时,碳点的荧光能显著猝灭,从而能够精确检测多巴胺。4、应用于检测多巴胺,与现有的多巴胺检测方法相比,操作简单,具有更直观的颜色变化,可用于多巴胺的定量检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778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