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肽及其衍生物和水凝胶、以及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I型糖尿病药物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64167.0 | 申请日: | 2020-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585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5 |
发明(设计)人: | 杨志谋;王玲;王忠彦;李宸;刘默涵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开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K5/103 | 分类号: | C07K5/103;C07K5/065;C08J3/075;A61K39/00;A61K9/06;A61P3/10;C08L8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睿智保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32 | 代理人: | 王灿 |
地址: | 300071***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肽 及其 衍生物 凝胶 以及 制备 预防 治疗 糖尿病药物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医药及制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肽及其衍生物和水凝胶、以及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I型糖尿病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肽,所述多肽序列如SEQ ID NO:1、SEQ ID NO:2或SEQ ID NO:3所示,并提供了所述多肽的衍生物及其水凝胶。本发明提供的多肽及其衍生物和水凝胶制备工艺简单,产物化学结构明确,所用原料均为人体每天所必需的氨基酸,成本低、生物相容性好;所述多肽及其衍生物和水凝胶能够模拟胰岛素抗原表位,恢复对胰岛素抗原的免疫耐受性,对血糖的清除能力较高,保持血糖平稳在正常范围内,能够有效降低I型糖尿病的发病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及制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肽及其衍生物和水凝胶、以及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I型糖尿病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糖尿病是21世纪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之一。2015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共有4.15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其中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超过1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0%。在全球范围内,I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每年约增加2~3%。有数据报道称中国过去的20年间,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15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近4倍。由于I型糖尿病带来的严重的并发症及经济负担,国内病龄超过30年者仅有105例。由于糖尿病常伴有严重的并发症,I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预期寿命将减少10~15年。
I型糖尿病的免疫发病机制是由T细胞介导的对β细胞的攻击。异常活化的T细胞选择性地攻击自身具有胰岛素分泌功能的β细胞,随着这种自身免疫进程的进行,胰岛β细胞的数量大大减少,最终导致胰岛素分泌严重匮乏,从而出现葡萄糖代谢功能障碍。患者体内难以被利用的葡萄糖长期在血液中循环,随着时间的推移,血液中过高水平的葡萄糖造成身体中多种组织的损伤,引发累及心、肾、肝、神经、眼和其他重要器官的并发症。
目前治疗I型糖尿病的主流仍是补充外源性胰岛素。在过去的30年中,研究人员引入了多种胰岛素制剂,胰岛素类似物的发展、葡萄糖水平的自我监测、胰岛素泵和最近的用于葡萄糖监测的胰岛素传感器技术,使胰岛素的作用时间和效果都有了极大改善,进一步加强了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即便通过引入这些新式治疗理念,显著降低了继发性和慢性并发症的风险,但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患者最终能够达到预防继发性终末器官并发症(如视网膜、肾脏和神经系统疾病)所需的临床护理目标。目前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根据已建立的算法注射或使用胰岛素泵,可建立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的模拟生理分泌模式,但在临床应用中仍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I型糖尿病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其免疫疗法一直是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焦点。β细胞的破坏机制作为免疫疗法的基础,亦得到了更深入的探讨。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了解的加深,可以在人类I型糖尿病确诊之前,通过检测作为自身免疫发展的生物标志物的自身抗体预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预防或逆转I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所需的胰岛素抗原表位被免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模拟胰岛素抗原表位,恢复对胰岛素抗原免疫耐受性的多肽及其衍生物和水凝胶、以及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I型糖尿病药物中的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肽,所述多肽序列如SEQ ID NO:1、SEQ ID NO:2或SEQ IDNO:3所示;
所述如SEQ ID NO:1所示序列的结构式为:
所述如SEQ ID NO:2所示序列的结构式为:
所述如SEQ ID NO:3所示序列的结构式为: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多肽的衍生物,所述衍生物是在所述多肽的N端连接封端基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开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未经南开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6416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