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三维动态碰撞区的无人机自主避撞决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23941.3 | 申请日: | 2020-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989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王宏伦;张梦华;李娜;吴健发;纪红霞;武天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D1/10 | 分类号: | G05D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创新实专利事务所 11121 | 代理人: | 易卜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三维 动态 碰撞 无人机 自主 决策 方法 | ||
1.一种基于三维动态碰撞区的无人机自主避撞决策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在当前无人机飞往目标的航路上,获取当前无人机所在空域的综合态势信息;
步骤二:针对当前采样时刻,判断无人机是否处于紧急转向段,如果是,则继续进行紧急转向,直至无人机进入平稳飞行段;否则,无人机继续平稳飞行段;
步骤三:当无人机处于平稳飞行段时,计算当前采样时刻探测到的每个障碍物的威胁指数;
假设目标视线由无人机质心指向障碍物质心;
第i个障碍物的总威胁指数Ti由距离威胁指数Tri、角度威胁指数Tai和速度威胁指数Tvi三部分组成;
各威胁指数的定义如下所示:
(1)距离威胁指数Tri:
其中,ra为警戒距离,rd为危险距离;RLi为无人机与第i个障碍物的相对距离;当RLi大于ra时,障碍物的距离威胁指数为零;当RLi介于ra与rd时,RLi越小,距离威胁指数越大;RLi小于rd时,无人机与障碍物的相对距离过近,距离威胁指数达到最大;
(2)角度威胁指数Tai:
qr为无人机相对于障碍物的速度方向与目标方向之间的夹角,相对速度方向左偏时为正;当时,无人机与障碍物之间的相对距离出现减小的趋势,表明无人机正在接近障碍物,存在碰撞风险;|qr|越接近于零,则碰撞风险越大,对应的角度威胁指数越大;时,相对距离呈不变或增大趋势,表明无人机正在远离障碍物,此时角度威胁指数为零;
(3)速度威胁指数Tvi:
当障碍物为动态入侵机时:
式中,VA为无人机的地速大小,Vi为入侵机的地速大小;Vi∈[0,0.6VA)时入侵机速度明显小于无人机速度,此时相对速度主要由无人机决定,无人机通过调整自身速度较为容易地改变相对速度,避撞难度较低,入侵机的速度威胁指数较小;Vi∈[0.6VA,1.5VA)时,Vi接近甚至超过VA,无人机通过调整自身速度而改变相对速度的能力显著减弱,避撞难度提升,入侵机的速度威胁指数随Vi与VA比值的增大而增大;Vi∈(1.5VA,+∞)时,入侵机的速度威胁指数达到最大;
当障碍物为静态障碍物时,威胁评估对象为静态障碍物表面上与无人机距离最近的一点,且Vi=0;
步骤四、将当前采样时刻下,各障碍物对应的威胁指数分别采用直接线性加权求和,得到各障碍物的总威胁指数;
第i个障碍物的总威胁指数计算如下:
Ti=ωrTri+ωaTai+ωvTvi (4)
其中,ωr为距离威胁指数Tri对应的权重,ωa为角度威胁指数Tai对应的权重,ωv为速度威胁指数Tvi对应的权重,ωr+ωa+ωv=1,且ωr>0,ωa>0,ωv>0;
步骤五、按总威胁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对所有障碍物进行排序,判断是否有至少一个障碍物的总威胁指数大于警戒阈值,如果是,则说明该障碍物为威胁源,执行步骤六;否则,无人机继续按原航路飞行;
步骤六、判断各威胁源中是否存在警戒目标,如果是,计算无人机对于警戒目标的无机动碰撞区的边界条件;进入步骤七;否则,进行航路重规划;
警戒目标是指威胁源中的入侵机;
无机动碰撞区的边界条件是指:当无人机和警戒目标最接近时恰好发生碰撞,即最近点的距离恰好等于最小安全距离;
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步骤601、定义基本的坐标系和运动变量;
定义地面系Ogxgygzg(Sg)的原点Og为地面上某一固定点,xg轴指向地平面的北向,yg轴指向地平面的西向,zg轴按右手定则铅垂向上;
步骤602、假设无人机A与入侵机B均匀速直线飞行,通过综合态势信息查找二者质心的位置向量及地速向量;
无人机A质心的位置向量为PA,入侵机B质心的位置向量为PB,无人机A的地速向量为VA,入侵机B的地速向量为VB;
地速向量VA在水平面Ogxgyg的投影与xg轴之间的夹角为χA,地速向量VB在水平面Ogxgyg的投影与xg轴之间的夹角为χB,根据右手定则,投影相对于xg轴向左旋转时夹角为正;地速向量VA与水平面Ogxgyg之间的夹角为γA,地速向量VB与水平面Ogxgyg之间的夹角为γB,速度向量指向水平面上方时夹角为正;
无人机A与入侵机B之间的相对距离为RL,相对速度为Vr;
步骤603、以无人机A质心为原点,建立与无人机A质心固连的空间直角坐标系Orxryrzr;
定义该坐标系的xr轴与地速向量VA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重合,zr轴在铅垂面内垂直于xr轴指向上方,yr轴垂直于Orxrzr平面,其方向由右手定则确定;
地速向量VB的水平面投影与xr轴之间的夹角为ψB,相对距离RL的水平面投影与xr轴之间的夹角为ψL,当投影相对于xr轴向左旋转时为正;地速向量VA与Orxryr平面的夹角等同于地速向量VA与水平面Ogxgyg之间的夹角γA;地速向量VB与Orxryr平面的夹角等同于地速向量VB与水平面Ogxgyg之间的夹角γB;相对距离RL与Orxryr平面的夹角为γL;当向量在平面上方时夹角为正;
步骤604、无人机A不改变当前地速,建立t时刻无人机与入侵机的相对距离RL(t)表达式;
t时刻无人机与入侵机的相对距离RL(t)为:
Δx、Δy、Δz分别为相对距离RL沿xr轴、yr轴和zr轴的分量;
步骤605、根据相对距离RL(t)表达式计算无机动碰撞区的边界条件;
边界条件解析式为:
其中,R0为无人机的最小安全距离;
步骤七,判断警戒目标是否位于相应的无机动碰撞区边界条件内,如果是,进入步骤八,则,进行航路重规划;
步骤八、在无机动碰撞区内预测无人机避开警戒目标可用的逃逸时间和逃逸距离;
首先,建立最大机动碰撞区和不可规避区;
(1)对最大机动碰撞区进行建模,建立以t和RL为未知量的二元方程组:如下
RL(t)≠0时,RL′(t)=0等价于将展开整理得:
ah为紧急转向期间,无人机水平方向上的平均加速度;av为紧急转向期间,无人机铅垂方向上的平均加速度;且ah>0表示平均加速度沿Oryr轴正方向,av>0表示平均加速度沿Orzr轴正方向;
(2)对不可规避区进行建模,具体如下:
不可规避区分为两类:单向不可规避区和完全不可规避区;
单向不可规避区为无机动碰撞区与某一种紧急转向对应的最大机动碰撞区的交集;完全不可规避区为所有单向不可规避区的交集;采用三种紧急转向对应的最大机动碰撞区与无机动碰撞区的交集来表示完全不可规避区;
然后,从最大机动碰撞区和不可规避区建模过程中,提取碰撞区安全信息,并存储逃逸时间和逃逸距离;
首先,针对无人机-入侵机对,危险目标j和应急机动方式i的单向不可规避区定义为Eij;应急机动方式的集合为{l,r,u},包括向左滚转并拉升、向右滚转并拉升和拉升;
安全信息的定义基于危险目标,即位于相应无机动碰撞区内的警戒目标;包括:单向逃逸时间/距离,以及完全逃逸时间;
单向逃逸时间/距离:分为局部和全局两类;
其中,局部单向逃逸时间/距离是指一个危险目标j到达单向不可规避区Eij的剩余时间/距离,对应于某一特定的应急机动方式和无人机-入侵机对的安全信息,表示为msgij,i∈{l,r,u},j∈{1,2,…,n},n为无人机探测到的入侵机数量;
全局单向逃逸时间/距离是指对应于同一种应急机动方式i,全局最小的局部单向逃逸时间/距离,表示为
完全逃逸时间:分为局部和全局两类;
其中,局部完全逃逸时间是指一个危险目标j到达完全不可规避区Ecom,j的剩余时间,表示为
全局完全逃逸时间是指全局最小的局部完全逃逸时间,表示为
“单向”表示安全信息的行下标为集合{l,r,u}中的某一个给定值,“完全”则表示行下标将遍历地从{l,r,u}中取值;“局部”表示安全信息的列下标为集合{1,…,n}中的某一个给定值,“全局”则表示列下标将遍历地从{1,…,n}中取值;
步骤九:判断局部完全逃逸时间是否大于决断时间,如果是,则警戒目标中存在紧急目标,无人机根据应急避撞策略,进行应急机动;否则,进行航路重规划;
当全局完全逃逸时间不大于决断时间时,认为碰撞即将发生,无人机应采取应急机动;
应急机动包括:向上应急机动,左上应急机动和右上应急机动;
根据局部单向逃逸距离,采取对应于最大的全局单向逃逸距离的应急机动,并启动对应的应急机动,具体如下:
1)向上应急机动:在紧急转向段,无人机以最大过载拉升,有nx=sinγ,ny=0,nz=nnmax;当航迹倾斜角达到最大上升角γmax时,无人机进入平稳飞行段,跟踪χ=χ0,γ=γmax的定常直线飞行轨迹;
nnmax为无人机最大法向过载;
2)左上应急机动:在紧急转向段,无人机以最大过载向左滚转并拉升,有nx=sinγ,ny=nnmaxsinμmax,nz=nnmaxcosμmax;当航迹倾斜角达到最大上升角γmax时,无人机进入平稳飞行段,跟踪χ=χ0-Δχmax,γ=γmax的定常直线飞行轨迹;
μmax为允许的最大速度滚转角,Δχmax为预设的最大航迹方位角改变量(Δχmax>0);
3)右上应急机动:在紧急转向段,无人机以最大过载向右滚转并拉升,有nx=sinγ,ny=-nnmaxsinμmax,nz=nnmaxcosμmax;当航迹倾斜角达到最大上升角γmax时,无人机进入平稳飞行段,跟踪χ=χ0+Δχmax,γ=γmax的定常直线飞行轨迹;
χ0为采取应急机动前的航迹方位角;
当仅存在单个紧急目标时,局部单向逃逸距离越大,则无人机在采取相应的应急机动方式后,与紧急目标的最近点距离越大,飞行的安全性越高,则该机动方式越有优势;反之,则该机动方式越有劣势,越不利于避免碰撞发生;
步骤十:当前采样时刻无人机完成自主避撞后,返回步骤二,重复进行下一采样时刻的无人机自主避撞决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2394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风力发电机组自耗电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高活性两歧双歧杆菌的培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