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体内导入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98528.6 | 申请日: | 2020-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019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齐鹏;李雨晗;任纪媛;徐志宇;余有灵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10/04 | 分类号: | A61B10/04;A61B1/267;A61B1/012;A61B1/018;A61B1/04;A61B1/06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陈源源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体内 导入 控制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体内导入控制装置,包括导管、推送机构、绳驱动模块、绳固定模块和控制器;推送机构用于带动导管前进和后退;导管由多个节导管串联集成,每个节导管的内部均设有沿节导管纵向分布的通孔,管壁均设有沿节导管纵向分布的骨架弹簧和导丝,导管远离推送模块的一端的一个或多个节导管中的导丝一一对应地连接绳驱动模块,导管中其余节导管中的导丝一一对应地连接绳固定模块;绳驱动模块和推送机构均连接控制器;绳驱动模块包括电机驱动机构,该电机驱动机构的输出端连接导丝,用于缠绕和释放导丝。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对患者支气管壁损坏较小;可进入更小支气管分支,精度更高和操作方便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体内导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体内导入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近年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手术仍是目前肺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由于早期肺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大多数患者确诊肺癌时已错过手术时机,而目前的化疗和放疗整体效果并不理想。早期诊断和手术是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的关键,所以如何能在早期准确识别和诊断肺癌的技术就至关重要。
目前肺癌早期筛查常用的方法是经皮肺穿刺活检或针吸,以获取病灶样本进行活检,该方法准确率较高,但是往往受限于病灶的位置以及大小,较小的外周肺结节等不适用,并且有可能引发气胸等并发症。故体内穿刺成为了关注的重点。同时,常规支气管镜检查仅能见到支气管腔内的病灶,对其进行组织及细胞学检查,对支气管腔外病灶无法探及,仅能依靠盲式活检、刷检来诊断,取样往往不尽如人意。常规支气管镜也受限于其设备大小,无法到达较细的气管部位。
中国专利CN201910231360.5披露了一种改进型支气管镜,解决了现有的支气管镜在进行角度调节的时候,因现有调节模块在使用的时候容易出现滑动,不能很好的规定手指位置,这样在进行操作的时候不是很方便的问题。但其仍属于传统支气管镜范围,没有太大改动,当进行支气管镜镜检时仍存在操作不方便、易使患者支气管受损且难以进入更小的支气管分支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操作不方便、易使患者支气管受损且难以进入更小的支气管分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体内导入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体内导入控制装置,包括导管、推送机构、绳驱动模块、绳固定模块和控制器;
所述推送机构包括主动摩擦单元和被动摩擦单元,所述主动摩擦单元连接有驱动单元,所述主动摩擦单元和被动摩擦单元共同抵接所述导管,所述驱动单元通过驱动所述主动摩擦单元从而带动所述导管前进和后退;
所述导管由多个节导管串联集成,每个节导管的内部设有沿节导管纵向分布的通孔,管壁设有沿节导管纵向分布的骨架弹簧和导丝,所述导管中远离所述推送模块的一端的一个或多个节导管中的导丝一一对应地连接所述绳驱动模块,所述导管中其余节导管中的导丝一一对应地连接所述绳固定模块;所述绳驱动模块和推送机构均连接所述控制器;
所述绳驱动模块包括电机驱动机构,该电机驱动机构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导丝,用于缠绕和释放导丝。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节导管的管壁中沿同一圆周均匀设有多个所述骨架弹簧和导丝。
进一步地,所述绳驱动模块和绳固定模块均还设有绳张紧机构,所述导丝经过所述绳张紧机构,连接所述电机驱动机构的输出端;
所述绳张紧机构包括固定轮、可动轮、可动轮驱动单元和底板,所述底板分别固定连接所述固定轮和可动轮驱动单元,所述可动轮驱动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可动轮,用于带动可动轮水平移动,所述可动轮与固定轮相配合,用于抵接导丝,并控制导丝的指向。
进一步地,所述可动轮驱动单元包括调整头、调整固定块、调整活动块、调整杆、可动板、第一压块和第二压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985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效的稀土分离工艺
- 下一篇:一种高压水泵叶轮成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