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基磁流体的连续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96394.4 | 申请日: | 2020-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335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洪若瑜;李洪才;林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F41/02 | 分类号: | H01F41/02;H01F1/44;A61K49/18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俞舟舟;蔡学俊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基磁 流体 连续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水基磁流体的连续制备方法,能够制备出稳定性高、成像性能佳以及生物活性优良的具有双信号核磁共振成像效果的四氧化三铁超顺磁性磁流体。所述具有双信号四氧化三铁属于纳米药物领域和核磁成像领域。该磁流体外层被氨基酸化的聚丙烯酸类包覆,内层是球形四氧化三铁纳米粒。本专利所涉及的四氧化三铁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成分明确以及重复性高的优点,同时急性毒性以及长期毒性均在可接受范围内且毒性较低,并且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数据支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纳米材料以及药物制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双信号磁成像和连续流制备工艺的超顺磁性四氧化三铁磁流体的制备方法以及磁性能检测。
背景技术
磁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利用造影剂在组织或者组织液处,由体液或者水溶液中氢质子在外磁场的作用下产生弛豫时间,从而产生成像效果的一种成像检测手段。相较于其他成像手段,如现今广泛应用于临床的电脑断层扫描(CT),荧光光学成像(FOI)、超声成像(US),MRI成像具有明显优势,如:非侵入性,并提供高空间分辨率的组织三维图形且无辐射伤害和穿透深度限制,因此可广泛应用于现今肿瘤早期诊断以及组织深处血管造影成像等,而受到人们青睐。
至今磁成像根据成像信号的不同分为T1信号和T2信号,T2信号造影主要是通过降低横向弛豫时间,使得暗视野更清晰,其对造影剂粒径要求相对较低,但由于是暗视野容易与体液以及钙质化组织产生混淆,同时易受强磁距影响而产生“开放性效应”而造成误诊;而T1信号主要是降低纵向弛豫时间,来提高亮视野,但其对造影剂要求比较严格,必须是特殊的金属配合物或者粒径较小的磁流体才能产生效应的T1信号,因此选择合适的造影剂成为磁成像的关键。
自第一代具有T1信号的钆试剂应用到脑肿瘤处成像至今,发现钆试剂能够在血管内逃逸,并蓄积于脑部以及肾脏处,从而产生一定的肾毒性以及脑毒性,而限制其应用而且钆试剂造价较高且易受机体排斥;其它类型如二价锰金属造影剂因其较差的生物相容性而在应用上产生一定的限制,到目前为止,具有良好造影性能的造影剂仍以钆试剂为主,因此发展新型造影剂已刻不容缓。
以四氧化三铁纳米粒、γ-氧化铁纳米粒为主的第二代造影剂应用而生,因为铁元素电子最外层富含有五个孤电子,能够完美的切合造影剂的要求,而且铁元素作为机体的必需元素之一,不会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因此人们希望借助铁氧体纳米粒能够在体内良好代谢的特性以及本身最外层较多的最外层电子来改善第一代造影剂在应用上的不足。至目前为止,以四氧化三铁为主的造影剂既能够产生T2信号,也能够产生T1信号,同时也具有同时产生T1和T2信号的新型造影剂,但目前基于一种信号的造影剂较多,但单纯的一种成像信号已无法满足临床准确诊断的要求,然而两者兼备的造影剂仍然很少,因此发展双模量造影剂刻不容缓。
本专利阐明了制备一种新型的同时具备T1和T2信号的四氧化三铁磁流体连续生产的制备方法,具有制备成本较低、工艺简单的特性,制备的四氧化三铁磁流体展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超顺磁性、磁成像能力以及生物相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造影剂在临床应用暴露出的稳定性差、粒度分布不均、造价高以及生物相容性差的缺点,制备一种新型的同时具备T1和T2信号的四氧化三铁磁流体的磁性纳米粒,展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超顺磁性、磁成像能力以及生物相容性,可将之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中的MRI,且制备成本较低、工艺简单且能连续生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未经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9639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