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传感数据融合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90216.0 | 申请日: | 2020-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198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0 |
发明(设计)人: | 王邓江;关喜嘉;刘建超;王亚军;邓永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V20/54 | 分类号: | G06V20/54;G06V10/75;G06V10/80;G06K9/6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进京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06 | 代理人: | 樊春燕 |
地址: | 100193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感 数据 融合 方法 装置 计算机 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多传感数据融合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涉及道路交通数据采集技术领域。该方法将通过相机、激光雷达以及毫米波雷达获取的视频检测结果,激光雷达点云检测结果以及毫米波点云检测结果进行目标匹配,得到多类匹配结果,然后对多类匹配结果进行融合处理,得到多传感数据融合结果。该多传感数据融合结果包含多种类型,因此其在发挥多源传感器融合结果具有更丰富特征的前提下,更加灵活的发挥各个传感器的优势,相对于传统的多传感数据融合,本实施例的方案可以增加多传感器的数据利用率,增强了检测区域的环境感知。
技术领域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道路交通数据采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传感数据融合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基于道路交通数据采集进行智能目标检测是本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目前,相机对目标的纹理、颜色信息获取更完备,在类别判定、颜色定义上更充分,但缺乏深度定位信息,且受光照影响较大;激光雷达对目标的位置、尺寸信息更完整,且探测精度高,但检测范围有限,受天气影响严重,抗干扰能力差;毫米波雷达抗干扰能力强,检测范围远,但定位和分类精度相对较差。
由于单一传感器对交通场景的检测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融合多传感器的融合感知系统对提升交通态势的感知更加重要。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单一传感器对交通场景的检测具有局限性的问题,提供一种多传感数据融合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一种多传感数据融合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同一场景、同一时刻的视频,激光雷达点云以及毫米波点云;
对视频进行目标检测,得到视频检测结果;
对激光雷达点云进行目标检测,得到激光雷达点云检测结果;
对毫米波点云进行目标检测,得到毫米波点云检测结果;
将视频检测结果,激光雷达点云检测结果以及毫米波点云检测结果进行空间同步处理,得到目标坐标系下的视频检测结果,激光雷达点云检测结果以及毫米波点云检测结果;
对目标坐标系下的视频检测结果,激光雷达点云检测结果以及毫米波点云检测结果进行目标匹配,得到多类匹配结果;多类匹配结果包括第一类匹配结果,第二类匹配结果,第三类匹配结果以及第四类匹配结果中的至少两种;第一类匹配结果为视频检测结果与激光雷达点云检测结果中匹配成功的目标;第二类匹配结果为激光雷达点云检测结果与毫米波点云检测结果中匹配成功的目标;第三类匹配结果为视频检测结果与毫米波点云检测结果中匹配成功的目标;第四类匹配结果为视频检测结果,激光雷达点云检测结果以及毫米波雷达点云检测结果中匹配成功的目标;
对多类匹配结果进行融合处理,得到多传感数据融合结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对多类匹配结果进行融合处理,得到多传感数据融合结果,包括:
若多类匹配结果为第一类匹配结果,则多传感数据融合结果包括第一融合结果,第一融合结果为基于视频检测结果的颜色、类别,以及激光雷达点云检测结果的位置、速度以及航向角,进行第一类匹配结果进行融合,输出的融合结果;
若多类匹配结果为第二类匹配结果,则多传感数据融合结果包括第二融合结果,第二融合结果为基于激光雷达点云检测结果的位置、速度以及航向角进行第二类匹配结果进行融合,输出的融合结果;
若多类匹配结果为第三类匹配结果,则多传感数据融合结果包括第三融合结果,第三融合结果为基于视频检测结果的颜色、类别以及毫米波雷点云检测结果的位置、速度以及航向角进行第三类匹配结果进行融合,输出的融合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9021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