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三联检测中华鳖三种病原的LAMP引物及试剂盒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86685.5 | 申请日: | 2020-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106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5 |
发明(设计)人: | 刘莉;楼宝;郭琦;沈卫锋;韩明明;卢先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宁波爱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Q1/70 | 分类号: | C12Q1/70;C12Q1/689;C12Q1/6844;C12Q1/6837;C12N15/11;C12R1/085 |
代理公司: | 杭州知见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95 | 代理人: | 赵越剑 |
地址: | 31002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三联 检测 中华 鳖三种 病原 lamp 引物 试剂盒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三联检测中华鳖三种病原的LAMP引物及试剂盒,包括微流控芯片检测用反应体系,所述微流控芯片检测用反应体系包括检测TSHSV的引物、检测TSFV的引物、检测SYJ15的引物,以及反应液;检测TSHSV的引物、检测TSFV的引物、检测SYJ15的引物分别预埋于微流控芯片上。本发明可以快速、准确的同时检测TSHSV,TSFV和SYJ15。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病原菌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效三联检测中华鳖三种病原的LAMP引物及试剂盒。
背景技术
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俗称甲鱼、水鱼或团鱼,分类学上隶属爬行纲(Reprilia)、龟鳖目(Chelonia)、鳖科(Trionychidae)、鳖属(Triomx)),主要分布于中国、俄罗斯、日本、越南及其他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多栖息于江河、湖泊、塘、水库等水流平缓、鱼虾繁生的淡水水域。我国鳖病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上世纪80年代初期几乎没有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随着集约化养鳖的迅速发展,鳖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迅速上升,对养殖业造成巨大冲击,鳖病及其治疗的相关研究工作相继开展。中华鳖病具有易受环境因素影响、潜伏期长、病程长、继发感染普遍、并发症多和治愈困难等特点,其发病原因是致病病原、环境条件、中华鳖本身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迄今,已经报道的中华鳖疾病有30多种,有腐皮病、红脖子病、红底板病、疥疮症、中华鳖腮腺炎病、中华鳖出血病、白斑病、水霉病、钟形虫病,锥形虫病、氨中毒症、脂肪代谢不良等。申请人近几年的研究表明,目前对中华鳖养殖危害最大的主要有中华鳖鳃腺炎(又包括病毒性和细菌性鳃腺炎)和中华鳖黄病毒病,相应的3种病原分别为病毒TSHSV(病毒性鳃腺炎病原),中华鳖高致病性蜡样芽孢杆菌SYJ15(细菌性鳃腺炎病原)和TSFV(中华鳖黄病毒病病原)。建立3种病原的快速分子诊断检测技术,是中华鳖主要病害防控的重要技术支撑。目前病原分子诊断采用的技术主要是PCR技术,但由于其反应要在2个不同的温度区循环,对仪器要求高,成本也相对高昂,并且PCR技术仅1对扩增引物,易受干扰,特异性相对不足,且出结果时间较久,操作专业要求高,微量加量步骤多。并且多种致病因逐一检测,耗时久,操作繁琐,且浪费试剂。近年来发展起来的LAMP技术共有4条不同的特异性引物,故而检测结果准确度更高,但是由于是恒温反应,缺少类似PCR的热启动酶,在设备升温阶段容易产生非特异性扩增从而影响检测结果。
微流控芯片技术是通过生物学、化学、医学、电子、材料、机械等多学科交叉,将分子生物学、化学分析、医学等领域所涉及的样品前处理、分离及检测等过程集成到几平方厘米的芯片上,从而实现分析的微型化、自动化、集成化和便携化的技术,具有样品消耗少、检测速度快、操作简便、多功能集成、体积小和便于携带等优点,已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此外,因其体积小巧、操作简单,极大地拓展了体外诊断的应用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三联检测中华鳖三种病原的LAMP引物及试剂盒。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效三联检测中华鳖三种病原的LAMP引物,包括检测TSHSV的引物、检测TSFV的引物和检测SYJ15的引物;
检测TSHSV的引物包括:
外引物
TSHSV-F3:5’-ACCACACCTAAACTTAAACCT-3’(SEQ ID No.1);
TSHSV-B3:5’-GAATCCTTTATTGGGCCTTAC-3’(SEQ ID No.2);
内引物
TSHSV-FIP:5’-CCTTTTCGCGGAACTGAGGGGTACTTGGACTTTGAATTCGC-3’(SEQ IDNo.3);
TSHSV-BIP:5’-TTGCAGGAATGTTCCAGTGTACTCAAATTGGGCTGGTTGT-3’(SEQ IDNo.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宁波爱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宁波爱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8668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