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船舶柴油动力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74551.1 | 申请日: | 2020-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570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发明(设计)人: | 劳星胜;李保群;李邦明;魏志国;陈凯;柯汉兵;林原胜;邱志强;赵振兴;戴春辉;柳勇;杨小虎;李少丹;陈列;宋苹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H21/38 | 分类号: | B63H21/38;F28D7/00;F28F9/02;F28F9/00;F28F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张琪 |
地址: | 430205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船舶 柴油 动力 系统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船舶柴油动力系统,包括:柴油机、共形换热器和射流装置,其中,共形换热器的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分别与柴油机连接;共形换热器的第二入口用于流入海水,且第二出口用于排出海水;其中,共形换热器的换热管与海水流动的方向垂直设置;射流装置,射流装置设置在共形换热器的第二出口处,射流装置的第一入口用于吸入由共形换热器的第二出口排出的海水,射流装置的第二入口与柴油机的柴油机排气管连接,射流装置的出口用于排出海水和柴油机排气管排出的废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船舶柴油动力系统,通过在共形换热器的第二出口处设置射流装置,在湍动扩散作用下,使共形换热器的换热形式变为强制对流换热,提高了换热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舷外冷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船舶柴油动力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船舶舷外冷却器一般布置在海底门处,舷外海水通过底部格栅进入冷却器箱,与舷外冷却器内热介质发生热交换,换热后海水被加热,其密度减小而上升至冷却器箱高处隔栅逸出。现有舷外冷却器与海水换热形式为自然对流,换热效率较低,并且海水与舷外冷却器之间仅有一道隔栅,舷外冷却器容易受到污染物堵塞,使其换热能力下降,导致舱内被冷却设备发生过热事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船舶柴油动力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舷外冷却器换热效率低的缺陷。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船舶柴油动力系统,包括:柴油机、共形换热器和射流装置,其中,所述共形换热器的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分别与柴油机连接;所述共形换热器的第二入口用于流入海水,且第二出口用于排出海水;其中,所述共形换热器的换热管与海水流动的方向垂直设置;射流装置,所述射流装置设置在所述共形换热器的第二出口处,所述射流装置的第一入口用于吸入由所述共形换热器的第二出口排出的海水,所述射流装置的第二入口与所述柴油机的柴油机排气管连接,所述射流装置的出口用于排出海水和所述柴油机排气管排出的废气。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船舶柴油动力系统,所述共形换热器包括:内壳板,所述内壳板为船体;外壳板,所述外壳板的形状与所述内壳板的形状相匹配,且所述外壳板与所述内壳板连接以构造成所述共形换热器的壳体;所述换热管,所述换热管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上封头和下封头,所述上封头和所述下封头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分别位于所述换热管的两侧。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船舶柴油动力系统,所述共形换热器的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分别形成在所述内壳板上;所述共形换热器的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分别形成在所述外壳板上。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船舶柴油动力系统,所述共形换热器还包括:入口隔栅,所述入口隔栅设置在所述共形换热器的第二入口处;出口隔栅,所述出口隔栅设置在所述共形换热器的第二出口处。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船舶柴油动力系统,所述共形换热器还包括多个折流板,所述折流板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换热管呈角度设置。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船舶柴油动力系统,所述射流装置包括扩散口和喷嘴,所述喷嘴设置在所述扩散口中,且所述喷嘴的外壁与所述扩散口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构造成所述射流装置的第一入口。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船舶柴油动力系统,所述喷嘴与所述柴油机排气管连接,且所述喷嘴构造成所述射流装置的第二入口。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船舶柴油动力系统,所述扩散口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第二部和第三部,其中,所述第一部的两个相对端面之间呈渐缩形结构,所述第二部的两个相对端面之间等距离设置,所述第三部的两个相对端面之间呈渐扩形结构。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船舶柴油动力系统,所述喷嘴设置在所述扩散口的第一部和第二部中,所述扩散口的第三部构造成所述射流装置的出口。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船舶柴油动力系统,还包括:海水隔栅,所述海水隔栅设置在船体外壳板上,且位于所述扩散口的下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未经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7455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