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根据干湿垃圾特性自调控打包机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37058.2 | 申请日: | 2020-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393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志良 |
主分类号: | B30B9/30 | 分类号: | B30B9/30;B30B9/06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付静 |
地址: | 20170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根据 干湿 垃圾 特性 调控 打包机 | ||
本发明涉及干湿垃圾打包处理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根据干湿垃圾特性自调控打包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两侧壁均开设有滑轨,滑轨的表面滑动连接有挤压板,挤压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驱动杆,挤压板的内部开设有中空通道,中空通道的表面活动连接有调节轴,调节轴的表面活动连接有施压板,壳体的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弧形罩,弧形罩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承接板,承接板的报名活动连接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远离承接板的一端活动连接有活动杆。上下两个挤压板的距离较近,施加的压缩力较大,若此时的垃圾为干垃圾,则承接板会对活动杆限位,故上下两个挤压板之间的距离较大,故从而达到了根据干湿垃圾水分自调节压缩力度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干湿垃圾打包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根据干湿垃圾特性自调控打包机。
背景技术
垃圾处理是指将不同区域的垃圾分类之后,采用粉碎、打包、压缩等等的处理方式,进而将对环境有害的垃圾转换成无污染的垃圾,垃圾处理的过程中,打包和压缩是垃圾输送过程中较为重要的步骤,现有技术对于垃圾的打包压缩常采用专用的压缩设备。
现有的压缩设备虽能将垃圾打包压缩成想要的形状和体积,但其不能根据垃圾中的水分施加相应的力度,故导致干垃圾被压缩过度而变形,或湿垃圾压缩力不够,其中水分过多而滋生细菌的现象,因此一种根据干湿垃圾特性自调控打包机应运而生。
发明内容
为实现上述根据干湿垃圾水分自调节压缩力度、压缩垃圾吸附臭味并提前防护的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根据干湿垃圾特性自调控打包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两侧壁均开设有滑轨,滑轨的表面滑动连接有挤压板,挤压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驱动杆,挤压板的内部开设有中空通道,中空通道的表面活动连接有调节轴,调节轴的表面活动连接有施压板,壳体的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弧形罩,弧形罩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承接板,承接板的报名活动连接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远离承接板的一端活动连接有活动杆,活动杆的表面活动连接有弹性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将待打包压缩的垃圾放置在壳体的内部,后启动驱动部件使驱动杆推动挤压板向壳体的底部移动,驱动杆工作会带动棘轮转动,当棘轮转动时会带动施压板相互靠近,施压板相互靠近时使挤压板的力集中在一起,与垃圾被压缩后的反馈力方向相同,故降低垃圾分散对挤压板力度的影响,后当挤压板与垃圾接触时,若此时的垃圾为湿垃圾,则随着挤压板的不断挤压,其内部的水分会不断流出,后水分渗透至底部的挤压板中,进而流动至中空通道中,且随着挤压的施压,中空通道中的水分会被挤压至弧形罩中,进而流入承接板中,后承接板中的物质遇水变软失去对活动杆的限位作用,故活动杆被挤压板挤压伸展,故上下两个挤压板的距离较近,施加的压缩力较大,若此时的垃圾为干垃圾,则承接板会对活动杆限位,故上下两个挤压板之间的距离较大,故从而达到了根据干湿垃圾水分自调节压缩力度的效果。
2.通过挤压板逐渐与活动杆接触,并推动活动杆向靠近壳体的内部方向伸展,且在活动杆伸展的过程中,且会施加在弹性囊表面一定的力,弹性囊受压而挤压储粉包,后储粉包中的活性炭流出并被移动的弹簧杆和推板推送至弹性囊的边缘处,且此时的弹性囊被挤压至椭圆扁平状态,故活性炭与垃圾的接触面积变大,与此同时,弹性囊被压缩时,限位板会被弹簧杆一起推动,后限位板可限制挤压板的位置,避免垃圾被过度挤压,且移动的弹性囊可将垃圾被挤压时的横向面积缩小,故从而达到了压缩垃圾吸附臭味并提前防护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弹性囊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储粉包,储粉包的表面活动连接有弹簧杆。
优选的,所述弹簧杆远离储粉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推板,推板为弧形外观。
优选的,所述调节轴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棘轮,棘轮的直径与调节轴的宽度相适配。
优选的,所述弹簧杆与推板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有限位板,限位板的表面活动连接有滚轮。
优选的,所述储粉包的内部放置有粉末状活性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志良,未经王志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370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