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126164.0 | 申请日: | 2020-10-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349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4 |
| 发明(设计)人: | 徐萌;张师军;白弈青;高达利;刘建叶;徐凯;张琦;董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B32B27/32 | 分类号: | B32B27/32;B32B27/18;B32B27/06;B32B27/20;B32B33/00;B65D65/4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卑莹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薄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薄膜,其包括至少一层由聚丙烯组合物A形成的薄膜层A和至少一层由聚丙烯组合物B形成的薄膜层B,其中聚丙烯组合物A包括聚丙烯a和聚烯烃弹性体b,聚丙烯组合物B包括无规聚丙烯x、聚烯烃弹性体y和聚丙烯嵌段共聚物z。本发明提供的复合薄膜具有优异的抗冲性能,同时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和拉伸性能,而且在较低的热封温度下具有很好的热封强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聚丙烯薄膜通常可由流延和双向拉伸等方法制得,但均聚聚丙烯原料制备的聚丙烯薄膜通常冲击强度较低。提高聚丙烯薄膜冲击性能的方法,可以使用嵌段抗冲聚丙烯制备薄膜,或向聚丙烯中加入聚烯烃弹性体,但以上方法制备的薄膜通常具有较高的雾度。也可以同时向薄膜中添加成核剂,通过细化薄膜中的晶体来降低薄膜的雾度,但这种方法会导致冲击性能的下降。
为了提高薄膜的抗冲性能和韧性,还可通过多层共挤的方法制备薄膜,如CN101913279A就采用了三层共挤的方法制备复合薄膜,薄膜中层为按1:10-1:3比例共混的弹性体和PP,由弹性体提供较好的抗冲击性能,但这种方法在弹性体含量较高的情况下存在难以分散均匀的可能,而且在多层共挤的过程中,各层间原料流变性能的不同,往往会影响薄膜的均匀度,并会影响到薄膜的光学和力学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的聚丙烯薄膜很难同时具备较好的光学性能和抗冲性能的问题。提供了一种低雾度高抗冲薄膜的制备方法,由此方法得到的聚丙烯薄膜同时具有很好的抗冲性能和光学性能。且使用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制备过程稳定,薄膜均匀度好。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复合薄膜,其包括至少一层由聚丙烯组合物A形成的薄膜层A和至少一层由聚丙烯组合物B形成的薄膜层B,其中聚丙烯组合物A包括聚丙烯a和聚烯烃弹性体b,聚丙烯组合物B包括无规聚丙烯x、聚烯烃弹性体y和聚丙烯嵌段共聚物z。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聚丙烯组合物A包括70-100wt%的聚丙烯a和0-30wt%的聚烯烃弹性体b。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聚丙烯组合物A包括80-95wt%的聚丙烯a和5-20wt%的聚烯烃弹性体b。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聚丙烯a选自均聚聚丙烯和/或聚丙烯嵌段共聚物。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聚丙烯组合物B中包括50-90wt%的无规聚丙烯x、5-30wt%的聚烯烃弹性体y和2-30wt%的聚丙烯嵌段共聚物z。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聚丙烯组合物B中包括60-85wt%的无规聚丙烯x、5-20wt%的聚烯烃弹性体y和5-20wt%的聚丙烯嵌段共聚物z。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聚烯烃弹性体b在聚丙烯组合物A中所占的重量份数计为Wb,所述聚烯烃弹性体y在聚丙烯组合物B中所占重量份数计为Wy,Wb和Wy的比值为6:1-1:4,例如可以是3.5:1、3:1、2.5:1、2:1、1.5:1、1:1、1:1.5、1:2、1:2.5、1:3、1:3.5以及它们之间的任意值。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Wb和Wy的比值为4:1-1:4。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在230℃下、2.16kg载荷作用下,聚丙烯组合物A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为2-10g/10min。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在230℃下、2.16kg载荷作用下,聚丙烯组合物A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为3-8g/10min。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在230℃下、2.16kg载荷作用下,聚丙烯组合物B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为3-10g/10min。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在230℃下、2.16kg载荷作用下,聚丙烯组合物B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为4-8g/1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2616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