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空气间隔装药结构及装药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25517.5 | 申请日: | 2020-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2918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发明(设计)人: | 李祥龙;左庭;王建国;张智宇;黄永辉;袁芝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42D1/08 | 分类号: | F42D1/08;F42D3/04 |
代理公司: | 天津煜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46 | 代理人: | 朱维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空气 间隔 结构 药方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间隔装药结构及装药方法,属于爆破技术领域。本发明空气间隔装药结构包括砂石层,炮孔底部设置砂石层;若干层装药层和若干层间隔层,装药层和间隔层交替设置,砂石层的顶部设置装药层,间隔层为水瓶空气间隔器;设置在炮孔口的炮孔口保护器;炮泥填塞层,炮泥填塞层填塞设置在炮孔口的炮孔口保护器内。本发明装药速度快,装药工艺简单,爆破成本低;本发明的空气间隔装药结构,其空气间隔空间大,炸药爆炸后,在空气柱内激起相向冲击波,并在空气柱中心爆炸,使压力增高,增大了应力波传给岩石的冲量;同时冲击波多次往返、碰撞,增加冲击波作用时间,降低爆轰波峰值压力,减小粉碎区,提高炸药有效能量利用率,改善爆破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间隔装药结构及装药方法,属于爆破试验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地下下向大直径深孔爆破采矿技术因其回采效率高、安全性好、投资成本低越来越受到地下开采矿山企业青睐,同时也是未来地下采矿发展的趋势。其中爆破装药时,装药结构分为连续装药和间隔装药。连续装药由于炸药过于集中,常常导致岩石过于破碎,炸药消耗大。而间隔装药有效提高爆破炸药利用率,减少装药量,使爆破能量均匀分布在炮孔壁上,爆破效果更好。
目前,大部分地下开采爆破都采用间隔装药,而市场上常用的空气间隔器价格昂贵,大大超出了前期投入预算。所以当前普遍采用的是砂石间隔装药。但砂石做间隔不仅成本较高,装药难度大,而且砂石本身吸收了部分爆破能量,爆破效果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对于矿山爆破而言,采用砂石间隔装药混入了不相关的杂质,使矿石贫化率升高。
基于此急需一种廉价快速的空气间隔装药方法,以改善爆破效果,减少爆破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目前砂石做间隔成本高、爆破效果差、装药流程复杂;普通空气间隔器价格昂贵等问题,提出一种空气间隔装药结构及装药方法,本发明装药速度快,装药工艺简单,爆破成本低,与以往砂石、竹筒做间隔或其他空气间隔器相比,节约成本,简化装药工业;本发明空气间隔装药结构,其空气间隔空间大,炸药爆炸后,在空气柱内激起相向冲击波,并在空气柱中心爆炸,使压力增高,增大了应力波传给岩石的冲量;同时冲击波多次往返、碰撞,增加冲击波作用时间,降低爆轰波峰值压力,减小粉碎区,提高炸药有效能量利用率,改善爆破效果。
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空气间隔装药结构,
包括砂石层,炮孔底部设置砂石层;
若干层的装药层和若干层的间隔层,装药层和间隔层交替设置,砂石层的顶部设置装药层,间隔层为水瓶空气间隔器;
设置在炮孔口的炮孔口保护器;
炮泥填塞层,炮泥填塞层填塞设置在炮孔口的炮孔口保护器内。
水瓶空气间隔器包括两个以上水瓶和弹性卡扣。
进一步的,所述水瓶空气间隔器为两个水瓶时,两个水瓶分别为水瓶I和水瓶II,水瓶I和水瓶II的瓶口相对且通过弹性卡扣连接,水瓶I的瓶底与下层装药层相接,水瓶II的瓶底与上层装药层相接。
进一步的,所述水瓶空气间隔器为三个水瓶时,三个水瓶分别为水瓶I、水瓶II和水瓶III,水瓶I和水瓶II的瓶口相对且通过弹性卡扣连接,水瓶I的瓶底与下层装药层相接,水瓶III的瓶口与水瓶II的瓶底相接,水瓶III的瓶底与上层装药层相接。
进一步的,所述水瓶空气间隔器为四个水瓶时,四个水瓶分别为水瓶I、水瓶II、水瓶III和水瓶IV,水瓶I和水瓶II的瓶口相对且通过弹性卡扣连接,水瓶I的瓶底与下层装药层相接,水瓶III和水瓶IV的瓶口相对且通过弹性卡扣连接,水瓶III的瓶底与水瓶II的瓶底相接,水瓶IV的瓶底与上层装药层相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2551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酵素活性酒及其酿造工艺
- 下一篇: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煤矿井下安全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