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布替萘芬中间体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02079.0 | 申请日: | 2020-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690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9 |
发明(设计)人: | 张贵民;张乃华;鲍广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233/65 | 分类号: | C07C233/65;C07C23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6006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布替萘芬 中间体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药物合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布替萘芬中间体的制备方法。本方法通过酸催化下的氰基与羟基反应构建酰胺结构,制得布替萘芬中间体,反应式如下:其中R1=‑CH2OH,R2=‑CN时,R3=‑p‑tBuPh,R4=‑α‑Naphthyl;其中R1=‑CN,R2=‑CH2OH时,R3=‑α‑Naphthyl,R4=‑p‑tBuPh。本方法可有效避免现有技术方案中刺激性及毒性较强的酰氯或者价格较贵的有机硼试剂的使用,操作简便,无需精制提纯,制得的布替萘芬中间体具有较高的纯度及收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药物合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布替萘芬中间体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盐酸布替萘芬(butenafine hydrochloride),化学名为N-(4-叔丁基苯基)-N-甲基-1-萘甲胺盐酸盐,是由日本科研株式会社研发的烯丙胺类抗真菌药,并于1992年在日本首次上市,商品名Mentax。本品能高选择性地抑制真菌角鲨烯环氧化酶活性,并抑制真菌体内角鲨烯和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从而破坏真菌细胞膜生成,导致真菌死亡。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高、复发率低、副作用小等特点,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化学结构如下所示:
目前报道的关于布替萘芬的合成工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主流工艺是采用专利EP221781,CN1597660A、CN1727325A、CN101077858A及文献Yakugaku Zasshi,1991,111(2):126-137、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9,(3):102-103等报道的方法。该工艺采用萘(或其下游中间体)为原料先经氯甲基化合成1-氯甲基萘,再与甲胺反应生成N-甲基萘甲胺,后与对叔丁基卤苄取代、成盐,制得盐酸布替萘芬。
该路线虽然具有原料易得、操作简单等优点。但反应多在干燥DMF中用无水碳酸钠或无水碳酸钾作缚酸剂进行反应;DMF沸点较高,回收不便;对叔丁基溴苄通常由对甲基叔丁苯溴代而得,制备时副产物多,污染较大,成本较高,为对其进行精制,常涉及减压蒸馏等苛刻操作,不适合工业化生产。同时由于N-烷基化反应时所用侧链卤代烃过量且反应温度较高,使得极易生成二取代杂质,进而生成季铵盐结构中间体,同时目标化合物合成时也容易生成季铵盐杂质,不仅产品纯度较低,同时通过进一步精制后,总收率也较低(杂质相关结构如下所示)。
德国应用化学Angew.Chem.Int.Ed.,2014,53(41),11010-11014报道了以1-萘甲醛和4-叔丁基苄胺为原料,以二氧化碳为碳源,在钌催化下制备目标产物。
但该方法整个过程操作复杂,伴有大量无机盐副产物生成;且上述终产物的转化过程需要在较高压力[CO2/H2(20/60bar)]下进行,对设备操作等要求较高;此外,使用价格昂贵的金属钌参与催化,生产成本高。
J.Org.Chem.,2018,83,11886-11895则在硒化镉/硫化镉、可见光催化条件下,经4-氟苯硫醇还原,再在偶氮二甲酸二异丙酯(DIAD)及三苯基膦存在下,与碘甲烷反应制得目标产品。
此工艺用到毒性较大的重金属镉化合物合成关键中间体,其限量要求极低;制备目标产品时以毒性较大,沸点较低的碘甲烷为碳源引入甲基,同样会引入N-多烃化的季铵盐杂质;此外反应后生成的三苯基氧膦极性大且溶解性较好,分离困难,导致终产物反复精制后的收率降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020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翘曲度测量装置
- 下一篇:一种德拉沙星注射液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