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黑臭水体中挥发性气体的采集装置及检测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101122.1 | 申请日: | 2020-10-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2637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5 |
| 发明(设计)人: | 布乃顺;赵亭;李予博;刘岚昕;薛洁晓;王赫;宋有涛;付保荣;朱京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1/22 | 分类号: | G01N1/22;G01N33/00 |
| 代理公司: | 沈阳杰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207 | 代理人: | 金春华 |
| 地址: | 110000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体 挥发性 气体 采集 装置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黑臭水体中挥发性气体的采集装置及检测方法。所述装置包括立柱,其特征在于:立柱上设有若干层金属框架,金属框架内安装硅树脂管,硅树脂管内插入支撑弹簧,硅树脂管的两端口分别与金属框架外侧的两根不锈钢管的一端相连,不锈钢管的另一端分别与塑料管的一端密封连接,两根塑料管的另一端分别与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连接,三通阀第三接口通过管路与干燥管和流量计连接。本发明可以对底泥中产生的挥发性气体进行测量,更加全面地收集黑臭水体中产生的挥发性气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黑臭水体中挥发性气体的采集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废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在多种类型的废水中,黑臭水体是最难处理的一类废水。经过大量研究表明,水体发生黑臭的机理基本一样,它是由于水体缺氧,有机物腐坏而造成的。当大量的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在好氧微生物的生化作用下,消耗了水体中大量的氧气,使水体转化成缺氧状态,致使厌氧细菌大量繁殖,有机物腐化、分解、发酵使水体变黑、变臭。水体的致黑物质可以分为2部分:(1)以固态或吸附于悬浮颗粒上的形式存在于水体中的不溶性物质;(2)是溶于水的带色有机化合物(主要是腐殖质类有机物)。在不同厌氧微生物的参与下会发生反应,生成FeS。水体产生臭味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1)大量有机物在厌氧菌作用下发生分解,其中间产物和终产物中有一系列的硫化氢、氨、硫醇等发臭物质产生,引起水体发臭;(2)通过对腐殖物质的分析,从腐殖酸、富里酸的酸水解产物中得到的近20种氨基酸和大量游离氨,这些氨基酸在水体中以脱氨基作用、脱羧酸作用以及某些细菌如变形杆菌分解含硫氨基酸等3种分解方式,产生了大量的游离氨臭气和具有相当臭味的胺类、硫化氢以及具有特殊恶臭的硫醇类物质。(3)厌氧条件下由厌氧放线菌分泌产生的土臭素和异茨醇。这类发臭物质在极低浓度下就容易引起强烈的臭味效应。CH4、H2S、NH3等发臭气体被认为是水体黑臭中的发臭物质。黑臭水体在对城市生态造成破坏的同时,还进一步影响了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对黑臭水体中的挥发性气体进行收集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对于水体气体采集的常规方法是漂浮箱法,由于漂浮箱的采集位于水面上,此法仅能用于整个水柱气体释放的收集,不能将底泥释放的水体和水柱释放的气体分开收集也不能收集不同深度的气体,有很大的局限性。
发明内容
为了全方位深入研究黑臭水体中挥发性气体的特征,本发明针对直接收集黑臭水体中挥发性气体,对涉及的材料、工艺、装置不断创新,提出了一种黑臭水体中挥发性气体的采集装置及检测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黑臭水体中挥发性气体的采集装置,包括立柱,立柱上设有若干层金属框架,金属框架内安装硅树脂管,硅树脂管内插入支撑弹簧,硅树脂管的两端口分别与金属框架外侧的两根不锈钢管的一端相连,不锈钢管的另一端分别与塑料管的一端密封连接,两根塑料管的另一端分别与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连接,三通阀第三接口通过管路与干燥管和流量计。
进一步的,上述的采集装置,所述硅树脂管在金属框架内呈S型盘绕。
进一步的,上述的采集装置,立柱上设有若干孔,根据实际采集深度,调整若干层金属框架之间的距离后,通过螺栓将金属框架和立柱固定。
一种黑臭水体中挥发性气体的检测方法,采用上述的采集装置,方法如下:
1)根据采集黑臭水体中不同深度挥发性气体的需求,调整若干层金属框架之间的距离后,通过螺栓将金属框架与立柱固定;
2)将最下层的金属框架置于黑臭水体底泥与水体的界面上,然后将采集装置的外围用钢板固定,放置10-20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大学,未经辽宁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0112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