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尾门驱动系统的阻尼器、尾门驱动系统及汽车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85200.3 | 申请日: | 2020-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528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2 |
发明(设计)人: | 包友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恩井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F15/60 | 分类号: | E05F15/60;E05F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庚致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807 | 代理人: | 韩德凯;李伟波 |
地址: | 200000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驱动 系统 阻尼 汽车 | ||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用于尾门驱动系统的阻尼器,包括:两个以上的第一垫片;至少一个第二垫片,第二垫片设置在两个第一垫片之间;第三垫片,第三垫片设置在第一垫片与第二垫片之间;以及压力提供部,压力提供部用于向两个以上的第一垫片、至少一个第二垫片以及第三垫片施加压力,使得当第二垫片被驱动以相对于第一垫片转动时,第一垫片与第三垫片之间以及第二垫片与第三垫片之间产生摩擦力。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尾门驱动系统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汽车电动尾门驱动系统技术领域,本公开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尾门驱动系统的阻尼器、尾门驱动系统及汽车。
背景技术
在汽车市场上,随着产品智能化、电动化趋势的普及,越来越多品牌的车辆都已经具备了电动尾门系统,通过电动尾门驱动系统实现尾门的自动开启和关闭,从而大大提升用户的便利性。
现有技术中,大部分的电动尾门系统采用的是电动撑杆驱动。电动撑杆主要由电机和弹簧等组件组成。弹簧用于平衡大部分尾门的重量,电机用于推动尾门开启和关闭。
考虑到成本的影响,部分车型采用的是单侧驱动系统,一侧为电动撑杆,另外一侧为平衡杆。在单侧驱动系统中,为了保证尾门在任意开启角度下的悬停保持功能,一般在平衡杆内部增加一个带较大摩檫力的气弹簧,但是该摩擦气弹簧由于结构复杂,工艺繁琐,导致成本较高,很难进一步应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本公开提供一种用于尾门驱动系统的阻尼器、尾门驱动系统及汽车。本公开的阻尼器尤其适用于电动尾门驱动系统。
本公开的用于尾门驱动系统的阻尼器、尾门驱动系统及汽车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尾门驱动系统的阻尼器,包括:两个以上的第一垫片;至少一个第二垫片,所述第二垫片设置在两个第一垫片之间;第三垫片,所述第三垫片设置在第一垫片与第二垫片之间;以及压力提供部,所述压力提供部用于向所述两个以上的第一垫片、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垫片以及所述第三垫片施加压力,使得当所述第二垫片被驱动以相对于所述第一垫片转动时,所述第一垫片与所述第三垫片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垫片与所述第三垫片之间产生摩擦力。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用于尾门驱动系统的阻尼器,所述第二垫片具有第二垫片通孔,所述第二垫片通孔能够被阻尼器之外的驱动轴穿过,所述第二垫片能够被所述驱动轴的转动动作驱动,从而进行转动。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用于尾门驱动系统的阻尼器,所述第一垫片具有第一垫片通孔,所述第一垫片通孔能够被阻尼器之外的所述驱动轴穿过,所述第一垫片不被所述驱动轴的转动动作驱动。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用于尾门驱动系统的阻尼器,所述第三垫片具有第三垫片通孔,所述第三垫片通孔能够被阻尼器之外的所述驱动轴穿过,所述第三垫片不被所述驱动轴的转动动作驱动。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用于尾门驱动系统的阻尼器,所述第一垫片的表面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凸起部,所述至少一个凸起部能够穿过所述第三垫片的第三垫片通孔与所述第二垫片的表面接触,使得当第二垫片转动时,第二垫片能够与所述第一垫片产生摩擦。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用于尾门驱动系统的阻尼器,所述第一垫片的表面上形成的所述至少一个凸起部形成在临近所述第一垫片通孔的位置上。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用于尾门驱动系统的阻尼器,所述至少一个凸起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凸起部沿周向方向均匀设置。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用于尾门驱动系统的阻尼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第一垫片一体形成。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用于尾门驱动系统的阻尼器,所述凸起部的用于与所述第二垫片接触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垫片的表面具有匹配的形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恩井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恩井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852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