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集采样与检测一体化的微流控芯片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69005.1 | 申请日: | 2020-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215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7 |
发明(设计)人: | 周天丰;刘朋;张丹梅;王思江;颜培;梁志强;刘志兵;焦黎;解丽静;赵文祥;王西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 |
主分类号: | B01L3/00 | 分类号: | B01L3/00;C12Q1/70;C12Q1/6844;A61B10/00 |
代理公司: | 重庆智慧之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4 | 代理人: | 高彬 |
地址: | 401135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样 检测 一体化 微流控 芯片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集采样与检测一体化的微流控芯片,包括通过微流控芯片本体的进样口匹配连接的中空采样软管,微流控芯片本体包括依次耦合连接的样本预处理区、核酸提取与纯化区、核酸扩增与检测区以及负压产生与驱动区;负压产生与驱动区产生负压,为采样提供驱动力,采集的样本依次通过中空采样软管、进样口、样本预处理区、核酸提取与纯化区以及核酸扩增与检测区。可实现采样与检测一体化,去除中间环节,真正实现即时检测的目标,提高检测效率及检测准确率。同时,针对类似新冠肺炎的传染型疾病,通过调整软管长度以及构建的微流控芯片内部的负压环境,可有效降低医护人员采样过程中被感染的风险,甚至实现非专业人员亦可进行自主采样的目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采样与检测一体化的微流控芯片。
背景技术
现阶段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生物检测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样本处理等过程中,因人员操作不当或引入气溶胶等导致的检测准确率降低的问题,有效提高了检测效率,日趋成为生物检测的主要方式。但目前均采取专业医护人员先进行采样、再送至专业检测仪器进行检测的方式,无法真正实现采样与检测的一体化,不能实现即时准确检测,不能满足大批量即时检测的应用需求。
特别地,针对类似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染型疾病,开发一种集采样与检测一体化的微流控芯片,在方便快捷检测的同时,又能有效提高检测准确率,成为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集采样与检测一体化的微流控芯片。具体地,利用一根特殊材质制成的极细的中空软管,将样本采集处与微流控芯片的进样口连接起来,软管长度可调,可实现鼻、口、下呼吸道等不同部位的样本采集。在微流控芯片的尾端设置包含活塞及活塞杆的负压腔,活塞杆尾部伸出至微流控芯片外部。采集样本时,通过拉拽活塞杆尾部实现微流控芯片内部的负压环境,为样本采集提供动力,同时亦可驱动微流控芯片内部流体的流动。通过上述方式,可实现采样与检测一体化的微流控芯片,去除中间环节,真正实现即时检测的目标,提高检测效率及检测准确率。同时,针对类似新冠肺炎的传染型疾病,通过调整软管长度以及构建的微流控芯片内部的负压环境,可有效降低医护人员采样过程中被感染的风险,甚至实现非专业人员亦可进行自主采样的目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集采样与检测一体化的微流控芯片,包括通过微流控芯片本体的进样口匹配连接的中空采样软管,所述微流控芯片本体包括依次耦合连接的样本预处理区、核酸提取与纯化区、核酸扩增与检测区以及负压产生与驱动区;所述负压产生与驱动区产生负压,为采样提供驱动力,采集的样本依次通过所述中空采样软管、所述进样口、所述样本预处理区、所述核酸提取与纯化区以及所述核酸扩增与检测区,从而实现采样与检测一体化。
可选的,所述中空采样软管为硅胶软管或塑胶软管等。可减轻样本采集过程中患者的不适感。
可选的,所述中空采样软管长度可调节,可实现不同采集部位的样本采集。方便各种不同采集部位的采集,扩展了应用场景。
可选的,所述采集部位包括口、鼻、下呼吸道等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的,所述微流控芯片本体表面还设有用于容纳所述中空采样软管的凹槽。使得中空采样软管可收纳至该凹槽中,方便运输携带,避免软管被污染。
可选的,所述样本预处理区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试剂预存区、回形流道、第一废液池;样本从所述进样口进入后,与所述第一试剂预存区中的试剂相互接触,在所述回形流道流动过程中充分混合,完成病毒灭活过程,废液储存至所述第一废液池。
可选的,所述核酸提取与纯化区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废液池、第二试剂预存区、核酸提取反应通道、第三废液池;因样本预处理区中的流体较多,故经预处理后的样本会先通过第二废液池,进行废液的再收集,而后与所述第二试剂预存区中的核酸提取试剂接触,在所述核酸提取反应通道流动过程中充分混合,完成核酸提取与纯化过程,废液储存至所述第三废液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未经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690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