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有白叶藤碱类似物和小分子酚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在防治植物病害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58904.1 | 申请日: | 2020-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041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刘映前;周锐;楚庆如;张智军;赵文斌;李虎;马醌原;陈永甲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N43/90 | 分类号: | A01N43/90;A01N31/08;A01G7/06;A01G13/00;A01P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30000 甘肃省兰***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有 白叶藤碱 类似物 分子 化合物 杀菌 组合 及其 防治 植物病害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白叶藤碱或新白叶藤碱和小分子酚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有效成分为白叶藤碱,新白叶藤碱和百里酚,香芹酚,6‑叔丁基间甲酚,2‑异丙基苯酚,2‑叔丁基苯酚,2,4‑二叔丁基苯酚,白叶藤碱或新白叶藤碱和小分子酚类化合物的质量份数比为1:1,1:10,1:20,1:50,1:100;本发明杀菌组合物可用于防治立枯丝核菌、油菜菌核病、番茄灰霉病、小麦赤霉病、稻瘟病和棉花枯萎病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杀菌组合物,是以白叶藤碱或新白叶藤碱和小分子酚类化合物为有效成分,适用于防治立枯丝核菌、油菜菌核病、番茄灰霉病、小麦赤霉病、稻瘟病和棉花枯萎病引起的植物病害上的应用。
背景技术
在防治植物病原真菌的诸多措施中,化学防治仍是目前主流的防治手段,在防治初期一般都能取得高效的防治效果。但是由于长期的不合理使用,细菌和真菌对这些化学杀菌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导致加大用药量才能达到理想的杀菌效果,进而使药物残留增多,毒副作用增强。为了应对这种耐药性,减少化学杀菌剂的用量,联合用药或复配显得尤为重要,其不仅可以减少药物的用量,增加病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扩大抗菌谱,减少环境的污染,更重要的是可以减缓杀菌剂耐药性的出现。
白叶藤碱和新白叶藤碱是西非国家药用植物白叶藤(C.sanguinolenta)中的生物碱。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细胞毒性,抗细菌,抗真菌和抗寄生虫等活性,因其结构新颖,活性多样,成为目前天然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
酚类化合物是一类比较常见的生物活性小分子化合物,在自然界中酚类化合物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据报道酚类化合物中的简单酚,黄酮及醌类等在植物体外对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与孢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在植物体内对植物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同时在植物抗病,基因的诱导表达,信号传导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此外,研究发现丁香酚(Eugenol)对烟草疫霉(Phytophthora)的MIC=200μg/mL;紫檀芪(Pterostilbene)在50mg/L时能够完全抑制灰霉菌B.cinerea的孢子萌发;香芹酚(carvacrol)在25μg/mL时,对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的孢子萌发抑制率达到了100%。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它们具有很高的抗菌和杀虫功效,但他们对恒温动物的毒性却很低,因此酚类化合物在抗菌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通过大量试验发现,将白叶藤碱或新白叶藤碱和小分子酚类化合物组合应用,在防治立枯丝核菌、油菜菌核病、番茄灰霉病、小麦赤霉病、稻瘟病和棉花枯萎病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其防治效果提高的同时,还可减少用药量,符合“农药零增长”的需求。且目前,尚无关于白叶藤碱或新白叶藤碱和小分子酚类化合物复配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白叶藤碱或新白叶藤碱和小分子酚类化合物的杀菌剂组合物,用于防治立枯丝核菌、油菜菌核病、番茄灰霉病、小麦赤霉病、稻瘟病和棉花枯萎病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含白叶藤碱或新白叶藤碱和小分子酚类化合物的杀菌剂组合物,包括活性组分A与活性组分B,所述活性组分A为白叶藤碱或新白叶藤碱,所述活性组分B为小分子酚类化合物,活性组分A与活性组分B的重量份数比为1:1,1:10,1:20,1:50,1:100。
本发明提供的杀菌剂组合物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杀菌组合物,在一定配比范围内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组合物的防治效果比单剂有了明显提高。
2)本发明提供的杀菌组合物的有效成分作用机制各不相同,组合物的可望能延缓或克服病害抗药性的产生,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有利于病害的综合治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实质,通过以下实施例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在这些实施例中,除另有说明外,所有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大学,未经兰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589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变频器输出电流的检测方法及其变频器
- 下一篇:一种多级碰撞混合微反应器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