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EB固化PUA纺织浆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31060.1 | 申请日: | 2020-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271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6 |
发明(设计)人: | 胡剑飞;张丽丽;付鹏志;张越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利田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M15/572 | 分类号: | D06M15/572;D06M15/564;D06M13/425;D06M13/224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邢贤冬;徐冬涛 |
地址: | 226407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eb 固化 pua 纺织 浆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EB固化PUA纺织浆料,包含:EB固化树脂10~20重量份,活性稀释剂70~80重量份,功能助剂1重量份,功能填料4~7重量份;EB固化树脂为聚氨酯丙烯酸酯和含羧基的丙烯酸酯,活性稀释剂为选自EO3‑GTA和EO3‑TMPTA中的一种和选自PPG(400)DA、TPGDA和DPGDA中的一种的组合。本发明公开了EB固化PUA纺织浆料在纱线上浆中的应用。聚氨酯丙烯酸酯提供高速固化性能,提供成膜后好的强度和耐磨性,含羧基的丙烯酸酯提供成膜后好的附着力和碱溶性(易退浆),活性稀释剂活性高、柔韧性佳,在EB照射下,显著提高了纱线浆料的干燥速度,节省了能源,适合于高速自动化生产,无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织纱线上浆用浆料领域,涉及一种电子束(EB)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PUA)纺织浆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聚氨酯丙烯酸酯(PUA)及含羧基的丙烯酸酯的纺织纱线上浆用EB固化浆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在纺织加工中,纱线织成布之前必须经过经纱上浆,浆料能赋予经纱光滑的表面,改善其强度和耐磨性,经纱上浆提高了纱的可织性,使纱在织布过程中少断头、不起毛。
目前,纱线上浆通常使用传统热上浆工艺,此工艺能耗巨大,浆纱所耗费的热能占棉纺织厂热能消耗的50%,浆纱工序的耗气量是浆纱成本的主要因素,降低浆纱热能消耗是势在必行。采用现有浆料上浆工艺,现有浆料在上浆时必须在90℃以上,车间长时间出于高温环境,可想而知,工作环境极不友好。
现有上浆工艺持续时间长,能耗大、效率低、工作环境差,因此,高效、节能、环保、性能优异的新型浆料成为技术人员研究的热点。
EB固化是以电子束(Electron beam)为辐射源,照射经特殊配制的固含量为100%的反应性液体快速转变成固体的过程。EB固化与其他固化方法相比具有下列特点:所需能量低,固化所需的EB能量范围为150~300keV;固化速度快,它以近似光速到达固化物质表面,通常在几个毫秒内完成固化过程;绿色环保,设备占地少,无污染,对环境友好;固化彻底,一次固化程度达到95%~100%。其高效节能环保的特点已经在金属、塑料和木器涂层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EB固化技术在织物表面处理,织物拒水、拒油和防污整理,纤维改性等方面也有一些应用,但尚未见应用于纱线上浆的公开报道 。若能利用EB固化技术对纱线上浆,与传统上浆方式相比,省去了以前的调浆、烘筒烘燥、湿分绞步骤,工艺简单,操作方便;且EB固化技术上浆的反应时间短,生产效率高,原料利用率高;若以EB技术对浆料进行固化,节能环保,无蒸汽消耗,电能消耗与传统上浆方式相比也大大降低。但是将EB固化技术应于纱线上浆,不仅要解决浆纱性能的问题,同时还需要解决退浆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传统纺织纱线浆料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纺织纱线上浆用电子束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浆料。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EB固化PUA纺织浆料,包含EB固化树脂、活性稀释剂、功能助剂、功能填料;各原料的重量份数如下:EB固化树脂10~20重量份,活性稀释剂70~82重量份,功能助剂1重量份,功能填料4~7重量份;其中,所述的EB固化树脂为聚氨酯丙烯酸酯和含羧基的丙烯酸酯,所述的活性稀释剂为选自乙氧基化甘油三丙烯酸酯(EO3-GTA)和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EO3-TMPTA)中一种和选自聚丙二醇(400)二丙烯酸酯 (PPG(400)DA)、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TPGDA)和二丙二醇二丙烯酸酯(DPGDA)中的一种的组合。
优选的,所述的EB固化PUA纺织浆料包含:EB固化树脂10~18重量份,活性稀释剂76~82重量份,功能助剂1重量份,功能填料4~6重量份。
所述的聚氨酯丙烯酸酯和含羧基的丙烯酸酯的重量比为(1~5):1,优选为2: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利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利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3106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应急救援车
- 下一篇:一种水面浮动式光伏发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