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冷轧复合双金属板平直控制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40051.8 | 申请日: | 2020-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071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2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青;魏立群;付斌;冯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B37/28 | 分类号: | B21B37/28;G06F30/23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吴宝根;徐俊 |
地址: | 200235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冷轧 复合 双金属 平直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冷轧复合双金属板平直控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不同材质的金属板,调整初始厚度比和轧机异速比,通过一台可逆冷轧机单道次压下率控制在30%~60%下一次成形且平直出轧辊。本发明制得的双金属复合板不仅能够实现有效机械复合,而且轧出的双金属复合板具有良好的平直度,同时还具备两种不同金属的优化机械和物理性能,从而有效拓宽了金属材料的使用范围和资源节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轧复合双金属板平直控制的方法,属于合金制造工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金属板材作为工业领域使用的最传统和最主流的板材材料,其使用的广泛性和性能多样性的结合是目前任何一类工程材料都无法企及的,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展预计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金属板材仍将发挥主导作用。比如航空航天工程以及电力电子、桥梁建筑、海洋工程等领域,但恶劣的服役条件和巨大的市场需求对服役材料提出了防腐抗蚀、轻量化、高可靠性等要求,当下传统单一的基础金属材料已经很难满足高端产品综合性能的需求,因此迫切的需要性能优异且能快速生产的金属基复合材料来支撑工业化进展。在此情况下金属基复合材料应运而生,目前生产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方法有爆炸复合、挤压复合、扩散焊接、轧制复合等,在这些方法中轧制复合是目前使用最广泛、也是效益最明显的方法,相比于其它方法进行金属基复合板的复合,轧制复合具有操作简单、生产周期快等特点,因此轧制复合也是最有效的生产金属基复合板的方法,但轧制复合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由于是单道次大压下率一次成形,使得轧件的平直度不容乐观,导致生产出的金属基复合板利用率低下。通常在轧制过程中由于不同材质的板材变形抗力的不一致是导致复合板产生翘曲的主要原因,不同厚度的板材变形抗力也存在差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冷轧复合双金属板平直控制的方法,其能根据实际生产的需要,制备具有优异性能的、平直度很高的双金属复合板。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冷轧复合双金属板平直控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不同材质的金属板,调整初始厚度比和轧机异速比,通过一台可逆冷轧机单道次压下率控制在30%~60%下一次成形且平直出轧辊。所述的单道次大压下率下轧件出轧辊而不出现翘曲,由于两种不同材质的金属板其内部的金属流动性不一致,通过调节设置合适的初始厚度比使得轧件能够平直的出轧辊,可以生产平直的异种双金属复合板。
优选地,所述复合板的初始厚度比值在0.1~1范围可控,轧机异速比为设定同步轧制和异步轧制,异步轧制采用相同辊径,控制速度的方式进行,速度比的范围在1~1.7范围可控。所述的复合板初始厚度比在不同的压下量下,为得到平直的双金属复合板可以进行调整。
根据轧制金属板的具体情况,选择一台可逆冷轧机,实现大变形(根据金属板材尺寸、轧机的轧辊直径等不同,单道次压下变形控制在30%~60%之间)、单道次轧制,从而使金属板表面金属层破裂暴露出新鲜金属层,进一步使得双金属板的粘接。在得到双金属复合板所需厚度尺寸同时,又能够保证复合板轧件平直的出轧辊,从而实现了双金属复合板顺利粘接并平直出轧辊的要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的轧制双金属复合板不仅能够粘接程度好,还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平直度。实现了不仅能粘接还平直出轧辊目标的要求。
2、本发明可以在现有的可逆冷轧机实施。这类可逆冷轧机的装置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性能可靠且适应于工业化生产。
本发明使得复合板不仅能够兼具二者优异的性能,还能够保持一定的平直度,大大的提高了材料的使用范围和资源节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4005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签章的实现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可穿戴式视疲劳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