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铜绿微囊藻溶解菌及其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0747863.0 申请日: 2020-07-30
公开(公告)号: CN111826318B 公开(公告)日: 2022-03-29
发明(设计)人: 崔倩倩;孟溪;骆守鹏;高卫民;陶文达 申请(专利权)人: 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华天南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12N1/20 分类号: C12N1/20;C02F3/34;C12R1/07
代理公司: 马鞍山市金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4111 代理人: 鲁延生
地址: 243000 安徽省马鞍山市*** 国省代码: 安徽;3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铜绿 微囊藻 溶解 及其 应用
【说明书】:

发明属于微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铜绿微囊藻溶解菌及其应用,具体的,该菌株为耐热芽孢杆菌(Bacillus sporothermodurans),保藏名称为耐热芽孢杆菌Z‑1;本发明还优化了该菌株适用条件培养体系,探讨了其溶藻机理,研究了温度、投加菌液浓度、pH值等参数对溶藻效率的影响,经过测定该菌株对铜绿微囊藻具有很好的溶解和消除作用,主要是通过胞外产物发挥溶藻作用,在温度25~40℃,光照强度为1800~2200lux,光暗周期为10~15h∶10~15h,pH在6~9下处理铜绿微囊藻溶藻效率最高,可应用于铜绿微囊藻污染水体的治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铜绿微囊藻溶解菌及其对受藻类污染水体 的修复应用。

背景技术

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藻类的大量繁殖,从而导致水华和赤潮的爆发,恶化了水质,影响了水 体的功能,甚至威胁到了饮用水的安全。藻类危害主要表现为:藻类大面积覆盖水面,引起水 质腐败,致使鱼类等窒息;许多蓝-绿藻可产生藻毒素,会造成人体神经系统的损伤,引起惊 厥、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还有可能导致腹泻、呕吐以及对肝肾等器官的损害;影响水体透 明度、溶解氧等环境指标,导致水质恶化,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藻类污染导致的生态问题逐渐引起了公众重视。目前常用的除藻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 法与生物法三种,物理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且成本较高;化学除藻法见效快,但是化 学药剂容易产生二次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微生物控藻技术是一种新兴生态修复技 术,具有高效、对环境安全、无污染等优势,应用前景广阔。

20世纪70年代,人们研究发现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叶绿素的含量和溶藻菌的数量之间存 在较好相关性。筛选和应用溶藻菌已成为生物控藻领域一个较为活跃的研究方向。目前,已分 离的具有溶藻效应的细菌主要有弧菌、假单胞菌、交替单胞菌、芽孢杆菌和球菌等,其主要作 用对象包括蓝藻、甲藻和硅藻等淡水或海洋藻类。

铜绿微囊藻是我国富营养化水体中最常见的藻类之一,筛选一种高效的铜绿微囊藻溶解菌 并优化其培养应用技术体系,对于实现铜绿微囊藻污染的绿色生物防控至关重要,可助力于我 国水体富营养化绿色整治技术发展,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水体藻类污染严重的问题,提供一种可应用于藻类污 染水体修复治理的微生物菌株。

具体的,本发明涉及一株溶解铜绿微囊藻的耐热芽孢杆菌Z-1,其特征是:该菌株为耐热 芽孢杆菌(Bacillus sporothermodurans),保藏名称为Z-1溶藻菌,保藏单位为中国微生物菌种 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保藏编号为CGMCC NO:20070,保藏日期为2020年06月11日。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包含上述所述的耐热芽孢杆菌Z-1微生物菌株。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耐热芽孢杆菌Z-1或含耐热芽孢杆菌Z-1的微生物菌剂在处理铜绿微囊 藻中的应用。

优选的,所述的耐热芽孢杆菌Z-1或含耐热芽孢杆菌Z-1的微生物菌剂在处理蓝藻水华治 理中的应用;所述蓝藻选自铜绿微囊藻、鱼腥藻、拟柱孢藻和微囊藻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本发明所述一种耐热芽孢杆菌Z-1或含耐热芽孢杆菌Z-1的微生物菌剂在处理铜绿 微囊藻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按照菌藻液体积比5%~10%向铜绿微囊藻水体中加入耐热芽孢 杆菌Z-1,在温度25~40℃,光照强度为1800~2200lux,优选为1800lux、1900lux、2000lux、 2100lux、2200lux;光暗周期为10~15h∶10~15h,优选为10~12h∶10~12h,pH在6~9下处理 铜绿微囊藻。

进一步优选的,耐热芽孢杆菌Z-1在应用前,可在温度为25~37℃,摇床转速为100~280r/min 条件下培养18~24h至对数生长期。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华天南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华天南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478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