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融合多源参数及其梯度信息的综合管廊火灾预警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97058.4 | 申请日: | 2020-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271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3 |
发明(设计)人: | 唐朝国;郑之光;张绪伟;周健;朱夏乐;满江;谢青杉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旷谷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B17/00 | 分类号: | G08B17/00;G08B17/10;G06Q10/04;G06Q10/06;G06N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 代理人: | 叶明博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金凤***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融合 参数 及其 梯度 信息 综合 火灾 预警 方法 | ||
1.融合多源参数及其梯度信息的综合管廊火灾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建立火灾风险预测模型,火灾风险预测模型包括输入层、线性变化层、模糊化层、模糊规则层、归一化层、反模糊化层和输出层,输入层用于导入采集到的综合管廊中的温度、烟雾浓度和一氧化碳浓度,线性变化层用于将输入的数据进行温度、烟雾浓度的数据处理,模糊化层用于确定温度、烟雾浓度和一氧化碳浓度的梯度信息,模糊规则层用于确定火灾类型,归一化层用于对确定火灾类型后的温度、烟雾浓度和一氧化碳浓度分别进行归一化处理,反模糊化层用于将模糊规则处理结果转化为多源参数决策概率p,输出层用于输出火灾概率值并进行相关火灾预警;
S2、采集综合管廊中的温度、烟雾浓度和一氧化碳浓度,导入火灾风险预测模型,分别确定温度、烟雾浓度和一氧化碳浓度的梯度信息;
S3、通过梯度信息和火灾风险预测模型确定火灾类型并得到火灾概率值,进行火灾预警;S3包括:
S31、根据温度、烟雾浓度和一氧化碳浓度的梯度信息在模糊规则层确定火灾类型,火灾类型包括无火、阴燃火、明火;
S32、归一化层对温度、烟雾浓度和一氧化碳浓度分别进行归一化处理,其中Xi表示当前输入数据,Xmin为整组数据中的最小值,Xmax为整组数据中的最大值,X′为归一化后的数值;
S33、确定某一时刻的温度、一氧化碳浓度和烟雾浓度的变化率;
S34、根据该时刻的一氧化碳浓度、前一时刻的一氧化碳浓度以及一氧化碳浓度的阈值MCO确定一氧化碳变化的持续状态RCO,表达为RCO=δ(ΔCOi>MCO)·δ(ΔCOi-1>MCO),δ(·)为若条件成立,则δ(·)=1即表示一氧化碳浓度有明显上升,否则为0;
S35、根据该时刻的烟雾浓度、前一时刻的烟雾浓度以及烟雾浓度的阈值MS确定烟雾浓度变化的持续状态RS,表达为RS=δ(ΔSi>MS)·δ(ΔSi-1>MS),δ(·)为若条件成立,则δ(·)=1,即表示一氧化碳浓度有明显上升,否则为0;
S36、根据该时刻的温度的变化率、一氧化碳浓度的变化率、烟雾浓度的变化率、一氧化碳变化的持续状态RCO以及烟雾浓度持续状态RS确定该时刻的火灾决策值qi,确定火灾决策值qi具体包括:
S361、判断该时刻的温度变化率是否大于M1,其中M1=0.4;若是,则qi=q1=3.3,进入S37;若否,则进入S362;
S362、判断该时刻的温度变化率是否大于M2,其中M2=0.3;若否,则进入S363;若是,判断前一时刻的温度变化率与该时刻的温度变化率之和是否大于M3,其中M3=0.2,若是,则qi=q2=1.3,进入S37;若否,则qi=q3=0.8,进入S37;
S363、确定前一时刻的温度变化率和前二时刻的温度变化率,并判断前一时刻的温度变化率、前二时刻的温度变化率以及该时刻的温度变化率之和是否大于M3,若是,则qi=q3=0.8,进入S37;若否,则进入S364;
S364、判断一氧化碳变化的持续状态RCO,若δ(·)=1,则qi=q4=0.4,进入S37;若δ(·)=0,则进入S365;
S 365、判断烟雾浓度的持续状态RS,若δ(·)=1,则qi=q4=0.4,进入S37;若δ(·)=0,则说明当前一氧化碳及烟雾浓度无火灾发生;
S37、根据火灾决策值qi得到火灾概率值Q,并进行相应的火灾预警,火灾概率值Q:Q=λ1p+λ2qj,其中λ1和λ2分别为多源参数决策概率和火灾决策值的权值,p为多源参数决策概率;判断Q>f·S是否成立,其中f=2.5,S为稳态无火概率均值;若成立则表明有火灾发生,若不成立则火灾的可能性较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旷谷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四川旷谷信息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97058.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