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23791.1 | 申请日: | 2020-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608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30 |
发明(设计)人: | 阿部祐也;吉田真康;田口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K1/00 | 分类号: | B60K1/00;B62D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孙明轩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车辆 | ||
本发明的电动车辆即使在搭载有电动机及辅助零件的情况下也无需加强车身架的强度和刚性,其具备:对配置有电动机(12)的电动机室(14)与车室(16)进行划分的隔板(18);搭载有电动机(12)的副车架(26);搭载有辅助零件的机架(20);固定有悬架减振器的支柱塔(30);和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车架(24),机架(20)具有支承于支柱塔(30)的侧壁(40)的至少一个前侧支承点(50a、50b)、和支承于前侧车架(24)的至少一个后侧支承点(52a、52b),前侧支承点(50a)及后侧支承点(52b)在从车宽方向侧视时支承机架(20)的对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副车架上搭载有电动机的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能够在正面碰撞时使前副车架脱落来抑制电动机和电装零件进入车室内的电动汽车的构造。
在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构造中,相对于前副车架一体地搭载有电动机和电装零件(例如PCU、逆变器等)等辅助零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32326号公报
不过,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构造中,由于因电动机和辅助零件等导致其重量集中于前副车架,所以需要加强副车架和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部位的强度和刚性。
另外,在紧急制动时,由于会对车身架赋予前后荷载,所以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其结果是,存在车身重量增加且油耗效率下降的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几点做出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即使在搭载有电动机及辅助零件的情况下也能无需加强车身架的强度和刚性的电动车辆。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电动车辆的特征在于,具备:对配置有电动机的电动机室和车室进行划分的隔壁;配置于所述电动机室内且搭载有所述电动机的副车架;配置于所述电动机室内且搭载有辅助零件的机架(rack);配置于所述电动机室内且固定有悬架减振器(suspension damper)的支柱塔(strut tower);和配置于所述电动机室内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车身架,所述机架具有支承于所述支柱塔的侧壁的至少一个第1支承点、和支承于所述车身架的至少一个第2支承点,所述第1支承点及所述第2支承点在从车宽方向侧视时支承所述机架的对角。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能够获得一种即使在搭载有电动机及辅助零件的情况下也能无需加强车身架的强度和刚性的电动车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局部剖切前部概要侧视图。
图2是从车辆前方侧观察到的图1所示的电动车辆的电动机室内的立体图。
图3是配置于电动机室内的机架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机架的前侧支承点及后侧支承点的示意侧视图。
图5是表示机架前侧支承于支柱塔的侧壁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表示横杆与支柱塔连接的状态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7是表示当荷载输入时支撑杆(tower bar)的连接部件经由狭缝而脱离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形成于连接部件的狭缝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9是将横杆相对于机架连结的连结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经由连结部件将机架与横杆连结的第1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经由连结部件将机架与横杆连结的第2变形例的说明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2379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对车辆传感器数据共享
- 下一篇:超短程雷达传感器系统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