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减震器用弹簧制造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20368.6 | 申请日: | 2020-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735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发明(设计)人: | 邓珊;陈创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翔飞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B19/00 | 分类号: | B24B19/00;B24B41/06;B24B47/22;B24B41/00;B24B47/12;B24B41/04;B21D11/14;B21D53/88;F25D1/02;H05B1/02;H05B3/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减震 器用 弹簧 制造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减震器用弹簧制造设备,包括机台、操控室、塑形装置和打磨框转轴,所述机台的表面安装有电机,所述机台的顶部安装有支架,所述支架的顶部内侧表面安装有控制阀,且控制阀的底部安装有出水口,所述支架的侧面安装安装有弹簧出孔,所述操控室的位于机台顶部,且操控室的表面安装有调节按钮,所述操控室的顶部安装有加热环,所述操控室的周围安装有保护罩,所述塑形装置偏离安装于保护罩的侧面,所述打磨框转轴位于支架右侧内表面,所述打磨框内部安装有打磨环,所述打磨框转轴顶部安装有传动杆,弹簧表面的打磨采用自动化的打磨方式,只需将弹簧放入固定框内,随着打磨环即可自动对弹簧进行打磨,避免了人工打磨的费时费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弹簧制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减震器用弹簧制造设备。
背景技术
汽车减震器是汽车零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能够改善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和舒适性,没有了减震器,汽车在行驶的时候会产生剧烈的摇晃,给驾驶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而在汽车减震器中,减震器弹簧更是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将直接影响减震器的性能。
现有的汽车减震器弹簧一般都是采用弹簧加工设备进行加工制造,使用设备加工的减震器弹簧性能得到保障,而且省去了人工加工的烦恼,但现有的弹簧制造设备加工过程很复杂,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汽车减震器用弹簧制造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减震器用弹簧制造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弹簧制造设备加工过程复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减震器用弹簧制造设备,包括机台、操控室、塑形装置和打磨框转轴,所述机台的表面安装有电机,所述机台的顶部安装有支架,且支架的顶部安装有水箱,所述支架的顶部内侧表面安装有控制阀,且控制阀的底部安装有出水口,所述支架的侧面安装安装有弹簧出孔,所述操控室的位于机台顶部,且操控室的表面安装有调节按钮,所述操控室的顶部安装有加热环,所述操控室的周围安装有保护罩,所述塑形装置偏离安装于保护罩的侧面,且塑形装置的侧面偏离安装有弹簧固定装置,所述打磨框转轴位于支架右侧内表面,且打磨框转轴侧面安装有打磨框,所述打磨框内部安装有打磨环,所述打磨框转轴顶部安装有传动杆,且传动杆顶部安装有第二电机。
优选的,所述加热环为圆柱形设计,共设置有组,且加热环与电机电性连接构成发热状态。
优选的,所述塑形装置包括滑槽、限位板支架、限位板、支撑板、第一转轴、塑形杆、尾部限位板、缓冲室、伸缩杆、液压杆支架和第一液压杆,所述滑槽偏离安装有电机侧面,且滑槽内部镶嵌有限位板支架,所述限位板支架侧面安装有第一液压杆,且液压杆底部安装有液压杆支架,所述支撑板偏离安装与保护罩的侧面,且支撑板侧面安装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侧面安装有塑形杆,所述尾部限位板位于支撑板内侧表面,所述缓冲室位于支撑板侧面,且缓冲室内侧表面安装有第二液压杆。
优选的,所述第二液压杆贯穿于撑板与塑形杆相连接,且塑形杆通过第二液压杆构成伸缩结构,而且塑形杆与第一转轴为贴合安装。
优选的,所述限位板支架与第一液压杆为固定连接,且限位板支架通过第一液压杆和滑槽带动限位板构成滑动结构。
优选的,所述弹簧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框支架、第三液压杆、推送杆和固定框,所述固定框支架偏离安装于塑形装置侧面,且固定框支架侧面安装有第三液压杆,所述第三液压杆侧面安装有固定框,且固定框内侧表面安装有推送杆。
优选的,所述推送杆与固定框为一体式设计,且固定框通过推送杆构成伸缩结构,而且固定框与减震器弹簧尺寸相匹配。
优选的,所述打磨框转轴与打磨框为一体式结构,且传动杆与第二电机电性连接带动打磨框转轴构成旋转结构。
优选的,所述打磨环固定安装于打磨框内部,且打磨环与减震器弹簧尺寸相匹配。
与现有技术相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翔飞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翔飞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2036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