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粘结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80350.8 | 申请日: | 2020-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630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5 |
发明(设计)人: | 梁良华;王雅雷;刘怀菲;游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昶研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35/634 | 分类号: | C04B35/634;C04B35/632;C04B35/10;C04B35/48 |
代理公司: | 长沙科永臻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27 | 代理人: | 郭敏 |
地址: | 313000 浙江省湖***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粘结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粘结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按重量份数计,所述粘结剂包括如下组分:低分子量蜡类组元3~10份,1#聚丙烯酸树脂20~50份,2#聚丙烯酸树脂0~30份,高温分解树脂5‑15份,增塑剂0.5~2份,分散剂0.1~3份;所述粘结剂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1)组分称量、步骤(2)高温搅拌、步骤(3)破碎制粒;所述粘结剂用于制备氧化铝或氧化锆热脱脂注射成型陶瓷,应用所述粘结剂的注射陶瓷坯体可直接全程热脱脂,喂料表面光滑、生坯强度高、流动性好,易于自动化生产,制备出的注射成型陶瓷产品气孔少,密度大,硬度和强度高,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陶瓷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粘结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陶瓷注射成技术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较新的近净成型技术,在陶瓷产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它具有一次性成型复杂形状制品、产品尺寸精度高、无需机械加工或只需微量加工、易于实现生产自动化和产品性能优异等特点,适用于大批量地制造陶瓷零件,弥补了传统陶瓷成形工艺的不足。
但是由于陶瓷粉末颗粒基本上都是属于纳米或者亚微米级粉料,尤其是氧化锆和氧化铝陶瓷,粉末粒度小,比表面积高、形状不规则,表面亲水等特性,导致陶瓷粉料颗粒很难在热塑性粘结剂中分散和混合,难以制备低粘度,高分散、高装载量的陶瓷喂料。同时由于陶瓷粉末颗粒小,颗粒堆积孔隙小,导致坯体很难形成连通的排胶孔隙通道,导致陶瓷注射成形的排胶时间长、易起泡、易开裂、易变形等,解决排胶问题是解决陶瓷注射成型的关键。
目前,比较成熟的陶瓷注射成型粘结剂主要采用的是热塑性粘结剂,其重要成分是以低分子组元、蜡或各类油类物质为基础,包括石蜡、微晶蜡、棕榈蜡、蜂蜡、花生油、食用油等各类低分子、低熔点的组分;骨架组元为聚乙烯、聚丙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聚苯乙烯;再加上分散剂、耦合剂、增塑剂和脱模剂等。这类热塑性粘结剂,由于添加了大量的低分子有机物组元,例如蜡、硬脂酸、植物油、油酸、增塑剂等,这类低分子有机物熔点极低,且易溶于有机溶剂,在粘结剂中占比超过50%以上,有些配方甚至达到70%以上,使得此种粘结剂极易获得低粘度、高流动性的喂料,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却有如下缺点:(1)低分子组元过多,易产生注射缺陷,例如缩孔、表面鼓泡、熔接痕等缺陷;(2)制备的生坯强度低,尾料难脱出,很难实现自动化生产;(3)溶剂脱脂过程中,易产生高分子溶胀现象,颗粒极易重排,引起排胶鼓泡、开裂、尺寸变形;(4)排胶过程需要用到大量的有机溶剂,不环保;(5)由于粘结剂低熔点的组份占比高,溶剂脱脂和热脱脂过程,会产生颗粒重排,局部团聚导致微气孔比较多,烧坯强度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为提供了一种粘结剂,按重量份数计,所述粘结剂包括以下组分:低分子量蜡类组元3~10份,1#聚丙烯酸树脂20~50份,2#聚丙烯酸树脂0~30份,高温分解树脂5-35份,增塑剂0.5~2份,分散剂0.1~3份。
优选的,所述低分子量蜡类组元含量为3~5份,所述低分子量蜡类组元为石蜡、微晶蜡、蜂蜡中的一种、两种或多种。
低分子量的蜡类粘度低、流动性好、分解温度主要在180-220℃之间,除含量较低的增塑剂、分散剂外,低分子量的蜡类组元最先发生热分解的,所述蜡类组元含量不超过10%,避免了因蜡类含量太高,直接热脱脂时会导致在狭窄的温度范围内,大量蜡类分解,致使坯体开裂的风险。
优选的,所述1#聚丙烯酸树脂为分子量为120000~400000,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60~110℃的聚丙烯酸树脂,所述1#聚丙烯酸树脂的热分解温度为200~260℃,所述1#聚丙烯酸树脂,可通过Tg设计(通过聚合反应或者单体,控制合成树脂的Tg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分子量控制。
所述1#聚丙烯酸树脂为进口采购,属于高分子裂解,具有良好的分解性能,可进行逐次分解,区别于在融点及以上温度即形成液相的石蜡,避免了由毛细管作用而导致粉末颗粒重排,粉末局部团聚引起的排胶变形,开裂以及烧结时产生气孔和强度下降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昶研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昶研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8035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