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N-乙酰神经氨酸的胶状体食品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65135.0 | 申请日: | 2020-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384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陈祥松;吴金勇;袁丽霞;王纪;孙立洁;姚建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23L2/38 | 分类号: | A23L2/38;A23G3/42;A23L21/12;A23L33/125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刘志敏;郝传鑫 |
地址: | 230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乙酰 神经 氨酸 胶状 食品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N‑乙酰神经氨酸的胶状体食品,每100g所述胶状体食品含有如下重量的组分:N‑乙酰神经氨酸0.01~0.5g、糖类物质0~30g、柠檬酸0.02~0.2g、柠檬酸盐0.02~0.1g、食用植物油0~20g、果汁0~20g、甜味剂0~0.3g、多不饱和脂肪酸0~1.0g、类胡萝卜素0~0.6mg、人乳低聚糖0~1.5g、维生素0~0.10g、天然胶类物质0.15~1.4g、植物果粉0~1.5g、氯化钾0.02~0.03g和乳酸钙0.05~0.1g。本发明的胶状体食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中的NeuAc稳定性高,长时间存放后含量下降率较低。而且,该胶状体食品的口感好,可加工成软糖、果冻或胶体饮料等,食用方式多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含N-乙酰神经氨酸的胶状体食品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N-乙酰神经氨酸(N-acetylneuraminic Acid),又称唾液酸,英文简称为SA、NeuAc或NANA,分子式为C11H19NO9,分子量为309.3,全名为5-氨基-3,5-二脱氧-D-甘油-D-半乳壬酮糖。NeuAc在燕窝中的含量特别丰富,因此,NeuAc也俗称燕窝酸。NeuAc分子中含有一个羧基,是一种酸性氨基糖,极易溶于水,而不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在水溶液中呈现酸性,2%的水溶液pH约为1.8~2.3。N-乙酰神经氨酸分子的第5位碳原子含有1个乙酰氨基,使得其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均不稳定,并且容易变色。
NeuAc是人体内的一种重要单糖,主要存在于细胞表面,特别是以细胞膜糖蛋白、糖脂的形式存在,通常结合在细胞膜表面糖链的末端,具有多种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如神经传递、白细胞分泌、抗病毒或细菌感染、糖类-蛋白识别导致的细胞黏附等,并且具有抗氧化和抑制黑色素产生的作用。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的前期和高峰期,对NeuAc的需求量大,NeuAc在母乳中含量比较丰富,初乳中的NeuAc总量可达到1400~2100mg/L,成熟乳中仍有200mg/L以上。FDA、EFSA和我国国家卫生计生委均已通过了NeuAc作为新食品原料的安全性评估,推荐使用量为每人每天不超过500mg。
NeuAc作为一种新食品原料,不仅对妇幼的营养补充很重要,对中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者也很重要。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现有技术已有将NeuAc作为营养补充剂添加到普通食品中的,例如含NeuAc的饮料、乳粉和蛋白粉等。这些产品在制备时一般都是直接将NeuAc与其它食品原料进行共混,并未考虑NeuAc的分散性和稳定性问题。如CN201910146355.4公开的“一种含N-乙酰神经氨酸的蛋白粉食品及其制备方法”、CN201910122530.6公开的“一种含N-乙酰神经氨酸的乳清蛋白类固体饮料及其制备方法”以及CN201310248030.X公开的“一种保健品组合物及其应用”。由于NeuAc成品是粉状的固体,密度较小,容易携带静电,因此在干混时不易与其它固体粉末混匀。此外,NeuAc溶解形成液体产品后,温度和pH等条件都会影响其稳定性,容易导致其含量降低和变色。再者,现有含NeuAc的食品,无论其类型是固体粉末还是液体饮品,其最终的食用方式都是饮用,比较单一。
发明内容
基于此,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发明在特定条件下将NeuAc制成稳定的水溶液,并将其以特定的顺序复配制备胶状体的原料,同时还复配调味物质和营养物质,最终制得NeuAc分散性好和稳定性高、且口感好、营养价值高及食用方式多样的胶状体食品。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N-乙酰神经氨酸的胶状体食品,该胶状体食品的营养价值高,口感好,可直接嚼食,还可进一步加工成果冻或胶体饮料等,食用方式多样,且N-乙酰神经氨酸在该胶状体食品中能较稳定地存在,不易变色,长时间存放后N-乙酰神经氨酸的含量降低率较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651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